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图书列表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7~2008)
图书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7~2008)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REGIONAL ECONOMY (2007-2008)

ISBN :978-7-5097-0080-8

丛书名 :区域蓝皮书

学科 :区域经济学

出版时间 :2008年03月

2007年,无论从全球经济一体化还是全国的政策大环境上说,影响区域发展的显性重要因素可谓引人注目;区域发展也出现了值得关注的重大变化。不同的区域发展状态不同,对于大环境的变化有各自的响应和应对战略。本书以区域分篇,突出不同区域整体的转型思路和发展特点。综合篇则对2007~2008年区域发展的大环境和总趋势进行了概括和前瞻性预期。

从东部率先到区域统筹发展是区域发展战略思路的阶段性深化,2007年是这一变化的凸显年。本书根据不同区域的实践与理论解析,突出了这一变化的三条主线。一是中西部区域在区域统筹发展政策的指引下,明晰主体功能,积极承载东部产业转移,特别是在城乡统筹,建立“两型”社会上信步进入深化改革开放的前沿,成为对我国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先行试验区。可以说,中西部正在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从发展方式说,这是一种具有特点的转型。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中西部与东部区域的发展落差已经出现减小趋势。二是东部在率先发展的模式上开始了大转型:从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外向型经济,转向以提高自身经济实力,主动融入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开放型经济。20世纪80年代先行一步的长三角、珠三角,选择以深度改革开放促整体转型,虽然艰难,但“柳暗花明又一村”已经依稀可见;后来者环渤海则乘势而上,抓住转型的机遇迅速崛起。东部三大板块转型各有侧重,但是以自主创新驱动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大步融入世界经济仍将是2008年的主旋律。三是节能减排出现了空前的力度。以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为主轴,坚决、下大力气推行节能减排成为2007年的着力点。本书提出三种方式值得注意。一为北京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二为以天津滨海新区和江苏泰兴为代表的工业主导型城镇的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三为西部地区的节能减排与生态治理并进模式。2007年节能减排出现“拐点”,这预示着我国的环境保护开始从控制污染恶化的趋势向全面改善环境质量转变,环境保护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景体华

北京市社科院。本文属于《北京人口、就业与城市发展》课题组集体成果,景体华、唐勇为执笔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1990~1991年被聘为德国汉堡大学客座教授。1997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市委职业道德先进个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的增长与波动;北京经济的周期、动态趋势分析和预测;人口与就业;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决策与政策仿真试验。曾参与并主持多项大型课题研究,包括20世纪80~90年代的北京经济发展战略研究、21世纪的北京奥运经济研究、国家和北京的人口计生战略研究、领衔北京就业与人口及空间布局、京津冀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等课题。曾主编从1993~2007年的《北京年度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首都发展报告》;主编从2004年至今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活动和成果曾多次获北京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除以上主编的首都和区域发展报告外,主要学术著作还有:Trend und Zyklen des Wirtschaftswachstums in der VR China 1952 bis 1988;《北京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研究》;《中国经济潮——增长与波动》;《经济思想史话》;《现代经济数学基础》等。


陈维

陈维,经济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等。


戚本超

魏书华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城市经济。近年来先后参加的重要研究项目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乡结合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三大都市密集区发展路径比较研究”、北京市发改委招标的“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项目“京津冀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北京市政府研究室委托课题“北京产业基础和结构变化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等,主持了北京市统计局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重大课题招标项目“北京在京津冀区域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区域蓝皮书)等项目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