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图书列表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3~2014)
图书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3~2014)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REGIONAL ECONOMY (2013-2014)

ISBN :978-7-5097-5862-5

丛书名 :区域蓝皮书

学科 :区域经济学

出版时间 :2014年04月

2013年被称为改革之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总体部署,把改革的氛围推向了高潮,而经济领域是重中之重。本书围绕经济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重点领域进行选题,通过总报告、综合篇、区域篇和行业篇,对2013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深度透视和全面分析。

总报告指出,2013年,国际国内环境愈发错综复杂,面对这种环境,中国坚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长促就业、促改革,以改革促调整,以调整促发展,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综合篇对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两个战略发展重点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城市化发展水平及城乡规划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总体处于优化阶段,并在缓慢提升,但提质速度慢于提速速度;②中国城乡规划方面,应建立规划实施动态监测、实施评价、违规预警机制。③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对区域的碳排放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2030年达到碳排放的顶峰,以及累积排放控制在100亿吨以内的减排目标,在2025年之前达到2007年的世界先进能耗水平;若要达到2050年大气CO2浓度不超过460ppm的目标,还需将赶超时点提前到2020年之前。提出减排目标不仅要靠降低能源强度,提高能源效率,还需要多种其他政策手段辅助,如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等。

行业篇对传统的农业、工业、能源行业,新近改革的铁路行业进行了深度分析。农业方面,提出了生态农业发展路径。工业方面,我国已全面进入工业化中期,结构重型化特征十分突出,而且重化工业迅速向全国扩散,呈现无序扩张的态势。能源方面,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演进,单位产出能耗有所改善,但能源消费空间不平衡,能源消费带来的碳排放问题日益凸显,产出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明显。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未来我国能源消费应坚持“源头控制”“效率优先”“整体协调”的发展原则。铁路方面,单位GDP铁路货运量整体上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在空间格局上呈“西部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的态势。影响区域铁路货运量演变格局的原因主要有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因此提出了科学进行铁路网规划、适应现代物流发展趋势以及加强铁路技术创新的建议。

区域篇对首都经济圈、珠三角、长三角、成渝、东三省、中部等重点区域的产业协作、技术扩散、城镇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首都经济圈方面,应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测量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同程度,通过分析二位数产业得出城市间产业协作集中的行业,并对此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促进首都经济圈产业协作的优化策略。珠三角方面,分析了珠三角产业集群技术扩散模式演变的影响因素,包括全球化下的“供应商-客户”关系、企业-大学研究所合作关系的深化、区域内外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本地政府的政策等。成渝方面,建立定量模型计算得出2006~2010年间成都市宏观城市化经济成本,认为新进入城市居民个人是承担城市化经济成本的主体,而住房成本是城市化经济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在于减轻住房成本。

梁昊光

1976年生,华中科技大学西方经济学博士,中国科学院经济地理学博士后;现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北京市首都发展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首都经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完成政府招标及委托课题30项,出版专著两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王德利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入选北京市第八批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出版专著4部,参编著作7部;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1篇,核心期刊20余篇;10余篇研究报告获得北京市委书记、市长等领导的肯定性批示;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课题40余项,主持及参与区域规划等40余项;独立获得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第十一届优秀调查研究成果优秀奖等省部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