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图书列表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3
图书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3
ANNUAL REPORT ON URBAN DEVELOPMENT OF CHINA No.3

ISBN :978-7-5097-1074-6

丛书名 :城市蓝皮书

学科 :城市经济学

出版时间 :2010年08月

2010年是中国“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的承前启后之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3》以中国城市发展“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为主题,紧密联系国际金融危机、低碳经济发展的形势,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动向,对“十一五”中国城市发展进行了回顾,对2010年及“十二五”期间城市发展趋势和调整思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报告》还选择了部分在城市发展方面进行有益探索的代表城市(区)进行案例分析,并归纳梳理了“十一五”期间有关城市发展的重大事件。

《报告》认为:“十一五”期间,中国城镇化得到快速发展,前4年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9个百分点,但城镇化质量不高,仍在延续着改革开放以来所呈现的典型的不完全城镇化特征,城镇化率在统计上被高估。城市发展在规模扩展、功能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和谐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但发展质量的提高却较为缓慢。由于体制和政策不尽完善,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尚存在诸多问题,如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不匹配,城乡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收入差距扩大与居住分异加剧,各种城市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城市空间开发无序现象严重,大城市膨胀问题亟待解决等。“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进入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双重转型的新阶段,预计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8~1.0个百分点,到2015年达到52%左右,到2030年达到65%左右。今后必须坚持速度与质量并重,加快全面城镇化的进程,着力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加快城市转型升级步伐,促进城市的科学发展,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李红玉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城市政策与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执行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大城市病及城市更新。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研究课题和地方政府委托研究项目5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参与撰写学术著作7部,在《城市发展研究》《光明日报》《城市建设研究》《城市》《学习与探索》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单菁菁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秘书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国土空间开发与治理、城市与区域经济、海洋经济、城市与区域管理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内外研究课题70余项,出版专著4部,主编/副主编著作24部,参与15部学术著作及《城市学概论》《环境经济学》等研究生重点教材的撰写工作,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多次在“三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钱学森城市学奖等各类科研成果奖30项,被选送中组部“全国青年英才培训班”,提交的政策建议多次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批示。


潘家华

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减缓评估报告主笔。1992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高级项目官员,IPCC减缓工作组高级经济学家,《城市与环境研究》主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可持续城市化、气候变化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生态文明新范式经济学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重大科技支撑等国家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招标、重大国情项目,以及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委托和国际合作项目6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Nature、Science、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华宝钢环境(学术)奖等重要学术奖项20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