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图书列表 > 中国社会体制改革报告No.3(2015)
图书
中国社会体制改革报告No.3(2015)
REPORT ON SOCIAL INSTITUTIONAL REFORM IN CHINA No.3 (2015)

ISBN :978-7-5097-7359-8

丛书名 :社会体制蓝皮书

学科 :中国政治制度

出版时间 :2015年04月

社会体制蓝皮书由国家行政学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共同组织编写。本书由总报告、社会治理体制篇、基本公共服务篇、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篇、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体制篇和社会创新案例篇等6个部分构成。本书主要对2014年社会体制改革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对2015年的改革走向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014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开局之年。2014年,社会体制改革在多个领域得以推进,部分关键领域及环节取得重大突破。各项改革政策措施密集出台,一些长期制约社会体制改革的瓶颈得到缓解,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的改革开始启动。

2014年社会体制改革的主要进展表现在:一是社会构成主体多元化,社会活力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体多元化是实现共同参与、协同共治的基础。为了促进形成各就其位、各尽其责、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发展格局,政府改革步伐加快,向公民、社会、市场放权、赋权成为新常态,对企业、社会组织、社区的管理更加开放包容,党政强力推进,经济社会力量积极响应、协同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二是社会体制中的一些重大关系得到调整和改善,一些潜在的社会矛盾和冲突的诱发因素得到抑制。社会体制改革,必然牵涉一些重大的利益调整和结构重组。2014年,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城乡关系、群体关系、区域关系进一步调整。三是新型社会运行机制正在逐步建立,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不断走向规范化、法治化。政府工作重心向民生保障转移,用于社会建设的财政支出持续稳定增加。政府扩大提供社会服务范畴,提升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社会治理机制和方法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2014年,我国社会体制改革可谓好戏连台、精彩纷呈,贯穿其中的一些原则或者方法论,抓住了社会体制改革的“牛鼻子”,呈现以下一些特点:一是坚持以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推动社会体制改革,二是坚持社会发展和社会政策中的底线思维,三是坚持全面布局与重点推进相结合,四是高度重视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当然,改革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一是社会观念多元化,主流价值观认同度有待提高。二是社会体制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任务依然繁重。三是社会政策碎片化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政策间的协同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社会关系和运行协调程度不高,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时有发生。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略,要求以法治化思维推动社会体制改革。这为社会体制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法治化新路径。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放松政府管制,推动社会力量发育发展,推进社会自组织,协同社会建设与发展。二是加快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福利导向型的社会政策体系,提高整体社会福利水平。三是进一步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共同富裕。四是依托社区重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五是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政府、社区一起形成社会建设合力。六是引导多元价值观共享融合,建构主流价值观念,促进社会认同。七是建立社会政策的贯彻执行、监督、评价、反馈和改进机制。

龚维斌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兼国家治理教研部主任。先后担任过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主任、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中欧应急管理学院)主任(院长)、进修部主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教育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阶层、社会政策、社会治理。个人专著有《劳动力外出就业与农村社会变迁》《社会发展与制度选择》《公共危机管理》《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治理创新》《中国社会治理创新之路》等,主译和参译著作多部,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赵秋雁

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副院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理事,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社会治理、社会法、经济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标构建研究”等多项课题,出版专著《电子商务中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国际比较研究》等,执笔的多篇研究报告获中央领导批示,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多篇,获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