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978-7-5097-2242-8
丛书名 :北京蓝皮书
学科 :政治学
出版时间 :2011年04月
-
法律声明
-
北京蓝皮书编委会
-
摘要
-
Abstract
-
BⅠ 总报告
-
BⅡ 社会结构篇
-
BⅢ 社会发展篇
-
BⅣ 社会建设篇
-
BⅤ 大事记
-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本报告是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为主,并邀请了北京市党政机关和大学的专家学者参加,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撰写出来的。
在2010~2011年北京社会发展形势和趋势的主报告以及专家调查数据分析报告中,都充分肯定了北京市在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后,2010年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出台多项涉及民生的政策措施,医疗、教育改革继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不断落实,就业形势较好,社会治安稳定,但是人口与管理、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解决收入分配等社会公正问题的成效尚不明显,日常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上涨较快,房价在国家一系列相关调控政策出台后仍然飙升不止。2011年社会管理与创新需要继续加强。
本报告中的研究文章分列为“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社会建设”三个部分。
2010年北京明确提出了人口调控管理问题。本报告中的文章建议从人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高度有序调控人口。北京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的要求,有利于发挥北京的首都功能,也必将对其他大城市的人口管理产生广泛影响。北京市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高,城乡育龄独生子女的生育意愿都以只生一孩为主。调查表明,已婚外来务工女性中约有一半是和家人一起居住在北京,她们最希望的是工作稳定和能够把孩子接到身边,目前郊区城镇化步伐加快和房屋价格和租金的上涨,使她们越来越感到“京城居,大不易”。在人口总量控制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人口质量,增加人才数量,做到人尽其才。北京女性高层次人才在发挥作用方面,特别提出男女同龄退休等建议。另一个严峻的人口问题是大城市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北京市提出的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是积极应对的政策和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报告中专文介绍了北京和谐家庭建设的现状。
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在这个五年计划期间,北京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但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私人汽车快速普及、居住成本大大提高,成为影响居民生活的最大因素。职工工资虽有增长,但长期低于GDP增速,职工对收入感到满意的仅为四分之一,尤其是餐饮、服务、家政和建筑行业,工资收入有限、社会保障不足,使这些行业职工认为自己生活在城市社会的最底层。建议最低工资标准定期调整,达到本市职工平均工资的40%,与世界各国40%~60%的普遍标准接轨。
如果对社会发展水平主要特征做定量化比较,以100为今天世界城市的最好得分,北京得分约为40。因此在世界城市建设中,北京需要较长时间提高市民素质,增加居民收入,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改进公共服务。此外,本报告中专文论述要以更为开放的心态,改善对外籍人口的管理服务,欢迎更多的外籍人士来北京工作生活。
在城乡社会一体化建设中,需要探索农民用土地置换资本、房产、职业、社会保障带来的一系列制度变迁,需要解决新城区拆迁建设中的实际问题,需要研究行之有效的思想观念引导宣传方法。北京的社会建设中,已经在社会组织管理、新社会组织与新经济组织党建方面有所创新。
此外,本报告中还反映了北京市的反腐倡廉工作;针对预防刑事犯罪和未成年人违法工作的现状、问题提出建议;从少数民族聚居状况反映北京市民族关系总体稳定,很有见地地提出了注意民族特性嵌入社会分层空间等新情况;以798艺术区的发展与城市建设的互动为例,探讨北京市创意文化空间的发展问题。
本报告最后是“北京市社会大事记”,为2010年北京社会的发展在历史上留下记录。
戴建中
男,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主编2006至2013年各年《北京社会发展报告》,是中国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主1992至2012年11次全国抽样调查报告主要撰写者之一,著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改革和社会分层问题》《中国个体私营经济调查》《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流动》《现阶段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研究》《私人企业雇工及劳资关系调查报告》《北京市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等专著论文和调研报告。主持了国家和北京市有关劳资关系、新社会组织建设、首都社会和谐与稳定等一系列课题。
高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冯晓英
女,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朱敏
经济学硕士,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主要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环境、节能减排与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