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978-7-5201-4980-8
丛书名 :连片特困区蓝皮书
学科 :区域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农村宏观经济学;农村产业经济学;农村区域经济学;农业生产经济学;人口经济学;民族经济
出版时间 :2019年07月
产业扶贫位于精准扶贫方略“五个一批”之首,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连片特困区的产业扶贫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面临益贫效应有待提升、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限以及未能充分体现产业扶贫本质要求等挑战。在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关注产业扶贫对农户的生计影响、益贫机制进而提出可持续益贫脱贫建议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很有必要。
《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8~2019)》以“产业扶贫的生计响应、益贫机制与可持续脱贫”为主题,采用“点面结合”的研究样本选择原则,一方面选择4个连片特困区的4个样本县进行抽样调查,全面考察县域层面产业扶贫实践特点、成效、农户的生计响应及影响因素,另一方面选择7个样本村,在深度访谈、调研的基础上,以个案的方式呈现产业扶贫的基层实践、农户响应、益贫成效及可持续脱贫建议。本书由总报告、县域篇和村寨篇3部分共12个章节构成。其中,总报告基于4个连片特困区的4个样本县、28个乡镇、55个村、2363户农户的调查数据,测度和对比分析了农户对产业扶贫的生计响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益贫机制创新与可持续脱贫的建议。县域篇分为4章,分别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瓮安县、武陵山片区花垣县、六盘山片区临洮县和罗霄山片区桂东县4县的产业扶贫实践、农户生计响应及影响因素、脱贫成效分析与可持续脱贫建议。村寨篇共7章,分别为4个片区内海原县贺堡村、镇雄县三滴水村、永仁县大坝村、贵定县谷兵村、安化县兴果村、桂东县寨坪村和花垣县董马库村等7个典型贫困村的产业扶贫实践、农户生计响应及减贫成效的调查分析。
本报告基于“人业地”耦合协同关系的视角,阐释了“生计响应-多维益贫-持续脱贫”的产业减贫逻辑,建构了“四维度-三强度”生计响应测度要素与体系,指出产业扶贫中农户的生计响应至关重要,其响应维度、强度直接影响贫困户的参与度以及益贫的维度和强度,进而影响到产业扶贫的总体成效以及可持续脱贫目标的实现。由于贫困人口的生计转型升级是可持续脱贫的微观基础,所以产业扶贫应注重农户的生计响应,创新多维益贫机制,引领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生计转型升级。面对当前产业扶贫面临益贫效应有待提升、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限以及未能充分体现产业扶贫本质要求的挑战,应以资产、收入、能力和精神益贫的多维益贫机制创新为抓手,创新产业扶贫资金使用方式、推进产业扶贫政策服务转向、突出产业扶贫的生计转型引领功能。
游俊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特殊津贴专家。“武陵山片区扶贫与发展”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湖南省特色专业智库“民族地区扶贫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民族史学会、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主编之一。主要从事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教学与研究。著有《湖南少数民族史》等多部学术专著,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教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各1项,国家自科基金管理学部应急管理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软科学基金项目多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理论文章奖、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多项成果奖。
冷志明
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湖南省学科带头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湖南省管理科学学会副会长,《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主编之一。现任吉首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区域协同创新、区域发展资源环境评价、贫困地区企业创新研究。主持国家自科、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湖南省人民政府社科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在《地理学报》《经济学动态》《地理研究》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共5部。
丁建军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马歇尔大学商学院访问学者,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武陵山民族地区绿色减贫与发展”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湖南省特色专业智库“民族地区扶贫与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主编之一。现任吉首大学商学院院长。主要从事区域减贫与发展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获国家民委优秀社科成果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0余项。在《中国工业经济》《地理学报》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9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