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978-7-5201-6899-1
丛书名 :刺梨产业蓝皮书
学科 :种植业经济学
出版时间 :2020年10月
2019年底,我国刺梨人工规模化种植面积达到190万亩,野生刺梨全国面积达到150万亩,“无籽刺梨”达到20余万亩。刺梨核心产区贵州的人工规模化种植面积达到176万亩。刺梨全国范围内工商注册并存续(在营、开业、在册)的刺梨企业达582家,包括71家有限责任公司,17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41家个人独资企业,分布在全国14个省区市。全国刺梨相关的产业总值60亿元,包括种植、加工、流通及直接相关产业总值。刺梨历史文化丰富,最早的历史记载出现在清康熙年间的《滇黔纪游》,刺梨产业的发展缘起于20世纪40年代,历经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至今,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刺梨产业链已形成。
《中国刺梨产业发展报告(2020)》由总报告、分报告、主产区篇、专题篇、附录五个部分组成。
总报告,介绍中国刺梨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包括刺梨资源的分类与区域分布,刺梨产业发展现状、刺梨标准制定与发布、刺梨产品与市场;中国刺梨产业历史与文化,包括刺梨产业历史,刺梨产业文化;刺梨产业发展趋势与预测,包括刺梨种质资源的调查、采集、保存、利用,刺梨产业标准体系的建设,刺梨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和深度发展,刺梨产区的公共区域品牌不断形成和发展,刺梨产业引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刺梨生态特色产品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分报告,包括中国刺梨产品开发报告,中国刺梨市场发展报告,中国刺梨产业链发展分析报告,中国刺梨产业质量安全报告,中国刺梨加工技术发展报告。
主产区篇,包括贵州省刺梨种植基地建设调研报告,贵州刺梨绿色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刺梨核心产区:黔南州刺梨产业实施方案,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刺梨产业发展历程,广药集团贵州刺梨“情”:王老吉开发刺梨产品(刺柠吉)纪实。
专题篇,包括中国刺梨产业商标保护报告,中国刺梨产业专利分析报告,中国刺梨产业公共政策研究报告,中国刺梨产业公共宣传研究报告,中国刺梨标准发展报告,中国刺梨文献计量学研究。
附录,包括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推进刺梨产业发展工作方案》,中国刺梨市场零售价调研,中国刺梨产业与科技大事记。
李发耀
1971年生,汉族,贵州贞丰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贵州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地理标志研究中心主任,贵州省地理标志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地区环境资源保护研究所兼职研究员,贵州省委宣传部2010年“四个一批”理论人才,贵州省苗学会副秘书长,2017年中国农业品牌建设“十大个人贡献奖”获得者。 主要研究专长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的社会、经济和法律机制,地理标志保护与实施,地方标准体系制定,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等。出版专著《多维视野下的传统知识保护机制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贵州:传统学术思想世界重访》(第二作者,贵州人民出版,2010),主编《生态档案:跨越时空的生态历史记忆》(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反贫困的历史征程:来自普定生态文明报告》(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年),2017《中国薏仁米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贵州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8月获中国皮书报告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如《地理标志制度框架下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地理标志制度对生物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第11期),主持联合国课题:全球环境基金“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与全球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项目”——促进企业参与赤水河流域保护的生态标签机制设计活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地理标志制度视野下西南山区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国家部委课题,省长基金课题,省科技厅(知识产权局)课题、省社科规划办课题、省级软科学课题、地方政府委托课题等,以及地理标志相关的技术实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多个项目。同时接受过美国《科学》杂志社亚太分社,中央电视台1频道、2频道、7频道,新华社、中国农民报、当代贵州、贵州日报、经济信息时报、等国内外20多家媒体的专题采访。
欧国腾
1974年生,毕业于贵州大学林学专业,农学士,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现任黔南州林业科技推广中心主任,主要从事黔南州刺梨产业发展、林业科研、林业产业等工作。享受“黔南州政府特殊津贴”,黔南州第五批州管专家,获全国绿化奖章。参与国家珠江防护林体系工程、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的建设,主持“国家外来有害生物紫茎泽兰防除项目”“国家麻风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贵州库建设项目”“艾纳香种苗快速繁育技术研究”“米槁中药材繁育技术研究”“地道药材艾纳香品种选育及快繁技术研究”“建兰、文心兰的产业化培育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标准化刺梨建设项目”等研究,起草多项黔南州刺梨产业发展重要文件。公开发表论文57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0篇,主编《入侵植物紫茎泽兰》。
樊卫国
1958年10月生,贵州安龙县人。果树学学科二级教授;森林培育学(树木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方向)博士学位授权点导师,果树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导师;贵州大学农学院院长,贵州省果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贵州大学喀斯特山地果树资源研究所所长,贵州省特色农业产业人才基地主任,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首席专家,贵州省第四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贵州省第三批省管专家,贵州省第二批核心专家,2000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贵州省首席(果树)科技特派员。主要科研方向:喀斯特山地果树生理生态与优质高产技术,特异果树种质资源的发掘与利用。科研与获奖情况:先后主持国家支撑计划、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计划和国家星火计划等科研项目5项;主持贵州省重大科技专项3项;主持贵州省重点攻关计划和年度攻关计划及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5项。率先建立了我国刺梨栽培生理生态学理论与技术体系。论文和论著情况:先后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果树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果树及农业资源利用等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作为副主编出版《果树栽培学各论(南方本)》1部。
张剑勇
贵州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绿色食品与绿色产业。
张燕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图书信息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
牛涛
黔南州林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科研及产业培育。
刘言生
黔南州林业局副局长,研究方向:林业生态建设及产业发展。
王国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