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图书列表 > 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9~2021)
图书
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9~2021)
ANNUAL REPORT ON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OF CHINA (2019-2021)

ISBN :978-7-5201-9255-2

丛书名 :环境绿皮书

学科 :自然环境保护学

出版时间 :2021年12月

2018~2020年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阶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的确立和“生态文明入宪”,带动顶层设计取得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重要成果,将推动一系列结构性甚至是社会认知层面有利于绿色发展的变化。这三年是我国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执行期,环境质量稳中有升,空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考虑到污染根本性的症结并没有得到大的改变,如源头治理的挑战、多方参与的不足、跨部门跨地区协调的复杂性,以及污染问题本身的不确定性,我们对于长期有效地解决生态环境挑战依然存疑。从长远来看,这些方面的进步可能才是环境治理见效的重要条件。本书总报告《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环境污染根本症结仍未解决(2018~2020年)》从顶层设计、法律制度建设、执法行动、污染防治效果等方面对中国环境保护的总体形势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2018~2020年,我国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采取了很多新的举措,尤其是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自然保护地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该指导意见强调了自然保护地建设“多方参与”的基本原则,明确指出要“探索公益治理、社区治理、共同治理等保护方式”,为民间力量参与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地提供了较大的政策空间。

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简称“公益保护地”)就是为了填补现有保护地体系的空缺,补充已有保护地在资金、技术和人力等方面的不足,而探索的一种由民间机构、社区或个人治理或管理的自然保护地模式。与政府管理的保护地相比,公益保护地更加灵活,在政府无法开展保护工作的地区,可以成为很好的补充手段。它不仅可以连接和扩大已有保护区,还可将集体土地和个人土地以较低成本纳入保护地中,为民间力量提供了参与保护工作的机会,也提供了新的保护地资金来源。2017年,23家机构联合发起成立了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联盟,旨在配合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聚合公益机构力量,推动公益保护地发展,以期帮助国家有效保护1%的国土面积。

本书在“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大背景下,以“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为专题,对我国公益保护地的源起、现状、问题挑战、发展机遇与制度需求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阐述,从国际视角回顾了公益保护地在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教训,并从实践角度深度解读了10个不同类型的公益保护地,以期为公益保护地制度建设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推动公益保护地实践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参考。

靳彤

北京大学动物学博士,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项目科学主任。拥有近20年的一线研究与保护实践经验,深度参与了云南国家公园探索、滇金丝猴社区保护地、社会公益保护地等项目,主持和参与了多个自然保护地规划和流域保护修复规划,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0余篇文章。现领导中国TNC科学团队为自然保护地管理提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流域保护修复等各领域工作提供科学支撑,依托项目实践进行最佳实践总结和工具方法开发,切实体现TNC“以科学为基础”的工作方法。担任全球保护教练网络中国联络人、国际土地保护网络(ILCN)理事、社会公益自然保护地联盟执委会成员、社区保护地(ICCA)中国工作组成员、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学分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