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图书列表 > 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2)
图书
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2)
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CHINA GRAND CANAL (2022)

ISBN :978-7-5228-0625-9

丛书名 :中国大运河蓝皮书

学科 :水利管理;水利经济学

出版时间 :2022年10月

本书为第五本中国大运河年度发展报告,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第二部分为黄运地区高质量发展篇,第三部分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篇,第四部分为文旅融合篇,第五部分为运河城镇与乡村振兴篇,第六部分为运河交通及港口建设篇,第七部分为世界运河篇,共计18篇研究报告。

总报告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总体推进状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归纳,对国家及沿运各省市发布的各项政策与措施进行了解读,并就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解决的路径与策略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与研究,从而起到统揽全局的作用。

黄河与大运河交汇区域高质量发展也是2020~2021年社会与学界关注的热点与焦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提出,有利于促进黄运地区历史文化的挖掘、文旅融合、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乡村振兴等,以国家战略为契机,同时结合地方发展规划,通过对黄运地区产业的科学布局、合理统筹、逐步推进,实现区域文化、经济与生态、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协同发展。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稳步推进,初见成效。随着沿运各省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法规等各项保障措施的制定与落地,大运河总体战略布局不断完善,形成了重要遗产管控保护区、文化主题展示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区、沿线传统利用区四类主体功能区,并根据各分区的特点、现状、产业布局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通过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的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带动全局的作用。

大运河文旅融合是促进大运河区域文化、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大运河沿线文物古迹资源十分丰富,通过制定相关保护、利用规划,充分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发挥线性文化遗产优势,将河道、工程、衙署等物质文化遗产与饮食、舞蹈、杂技、音乐、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推进文旅产业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融合,以文促旅,以旅丰文,在打造大运河沿线省市旅游联合体的基础上,加强文旅交流与合作,建构大运河旅游廊道。

大运河沿线分布有大量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及村落,要将大运河文化挖掘与区域社会发展相结合。一方面要加强对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深刻认识到大运河沿线名城和名镇经济、文化、生态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整体推进,对于实现大运河文化的振兴及“千年运河”品牌的打造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大运河沿线乡村振兴要以大运河文化为基础,将大运河文化内涵与乡村自然风光、非遗传承与产品开发、居民日常生活相结合,打造大运河线路、大运河庙会、大运河博物馆等旅游体系,使大运河成为新时期乡村社会发展的金名片。

大运河最直接的功能为交通运输。2020~2021年大运河交通持续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港口与码头的布局日趋合理,京杭大运河济宁以南航段2021年运输量达5亿吨左右,居长江、珠江之后,排第三位。尽管大运河航运具有绿色、环保、运载量大等优势,但目前仍存在缺少整体制度设计、南北运量不均衡、运营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此仍需根据航运发展的实际情况,统一布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进一步强化交通带动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

世界运河的航运、经济、生态、文化功能对于中国大运河的发展也具有启示与借鉴作用。位于扬州的“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致力于推动世界运河城市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分享经济、文化、生态建设的经验,这对于加强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世界运河城市的互利共赢、实现运河城市的协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吴欣

历史学博士,烟台大学教授,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运河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学术兼职有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特聘专家,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特聘顾问,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大运河工作委员会顾问。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运河史、明清社会史,尤其在运河区域社会组织、区域社会秩序及运河文化研究等方面成果显著,同时注重运河学理论研究与运河文献资料库的建设,主持完成了“大运河文化数据平台”建设。学术研究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即“民间文献与京杭运河区域社会研究”;一般项目1项,即“明清时期京杭运河区域社会组织研究”(已结项,成果免于鉴定。) 主要学术成果包括发表于《光明日报》《文史哲》《文史杂志》《学海》《运河学研究》等报刊的《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从“制度”到“生活”:运河研究的新维度》《村落与宗族:明清山东运河区域宗族社会研究》《运河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与知识体系》《京杭大运河纤夫的生计与制度》《“大运河”研究的学术进程与问题意识(2014~2018)》等。学术著作主要有《清代民事诉讼与社会秩序》(中华书局2007年版)、《大运河商业市镇地名》(中国社会出版社2016年版)等。所授课程“古往今来话运河”被评为2015年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


吴金甲

自然地理学博士,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讲师。主要从事黄运地区生态环境研究。在Sustainability、《中国社会科学报》、《生态经济》、《湿地科学》、《人民黄河》、《干旱区地理》、《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地市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


郑民德

历史学博士,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兼党支部书记、教授,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运河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支持计划团队“山东运河文化遗产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生导师,入选聊城市首届“羡林学者”、聊城大学“百人计划”与“光岳英才计划”,兼任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运河文化史、社会史研究。主持或结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聊城市社科重大项目、聊城市社科重点课题多项,在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济南出版社出版专著3部,担任“山东运河文化丛书”《运河名城聊城》《中国大运河文化》《中国运河志·人物》主编或副主编,在《明清小说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城市史研究》、《中国道教》、《中华文化论坛》、《中国文化报》、《大众日报》(理论版)等报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聊城大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聊城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9项,其他奖励10余项。连续六年学校考核优秀,获学校嘉奖并记功,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齐鲁电视台、浙江电视台、河北电视台采访。


裴一璞

历史学博士,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盐业史与运河交通史研究。学术兼职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等。入选聊城大学“光岳人才工程”。著有《宋元四川盐业地理与区域社会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山东运河文化:运河老店铺》(济南出版社2021年版),参著《宋代巴蜀政治与社会研究》《聊城市志(1997—2015)》《中国运河志·人物》等书。在《文献》《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思想战线》《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盐业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或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并结项省部级项目3项、厅级项目5项,获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多项地市级优秀科研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