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图书列表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
图书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
ANNUAL REPORT ON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2022)

ISBN :978-7-5228-0570-2

丛书名 :黄河流域蓝皮书

学科 :区域生态学;水域生态经济学;环境与生态统计学

出版时间 :2022年09月

“黄河流域蓝皮书”是我国黄河流域地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社会科学院联合组织专家学者撰写的反映黄河流域改革发展的综合性年度研究报告,是研究黄河流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重要科研成果。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由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研创,由总报告、综合篇、省区篇、生态保护篇、黄河经济篇、黄河文化篇、案例篇、附录8个部分组成。

总报告以“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题,从流域生态系统安全健康、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环境污染系统治理、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区域城乡发展新格局、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十个方面梳理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效,并通过审视与思考,总结提炼发展进程中的现实启示,指出进一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走向。综合篇聚焦黄河流域各省区碳达峰路径、县域生态治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省区篇重点分析2021~2022年沿黄九省区各自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状。生态保护篇重点研究了青海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状况、内蒙古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状况、黄河三角洲生态治理成效与经验。黄河经济篇围绕黄河流域制造业绿色化转型、沿黄城市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宁夏能源转型升级、山西沿黄地区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四川黄河流域相对贫困人口生计转型情况等问题展开研究。黄河文化篇展示了青海黄河文化发展现状、甘肃黄河文化标识体系构建等方面内容。案例篇分别从黄河县域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黄河湖泊流域生态修复保护、黄河省域文化旅游带创新、黄河干流段生态治理等主要方面出发进行了专门研究。附录对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的重大事件做了专门记载。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

索端智

藏族,青海省海东市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1989年7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1989年9月至2006年7月在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2003年9月至2006年7月在中山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2006年7月至2010年11月任青海民族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副主任、主任;2010年12月至2017年2月任青海民族大学副校长;2012年9~12月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学习;2017年3月任青海民族大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2018年1月任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委员;2020年3月任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兼任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藏学、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青藏高原藏族游牧区公共服务研究”等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0余篇。研究成果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首届青海省科学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1项,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优秀奖(调研报告类)1项,青海省第四届高等教育省级教育成果二等奖1项。


孙发平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汉族,中共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青海省委党校和青海省委讲师团特邀教授等。获青海省政府“青海学者”荣誉称号。研究方向为经济发展战略、青海经济问题、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学。先后独立、合作、主著及主编书籍10余部,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青海社会科学》等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青海省社科基金项目9项、各类委托课题40余项,主持完成智库报告60余篇。主要成果有《中国三江源区生态价值与补偿机制研究》《“四个发展”:青海省科学发展模式创新》《青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例》《中央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机遇下青海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研究》《青海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研究》等。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获青海省优秀调研报告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4项。20余篇智库报告获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