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978-7-5201-9446-4
丛书名 :祁连山生态绿皮书
学科 :区域生态学
出版时间 :2021年12月
《祁连山生态绿皮书:祁连山生态系统发展报告(2021)》是由兰州大学丁文广教授、勾晓华教授组建的跨学科研究团队编撰的关于祁连山生态环境的年度报告。
本书由总报告、分报告、专题篇、政策篇、案例篇和附录六个部分组成,从祁连山2020~2021年的生态资源服务、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生态功能、生态环境修复、戈壁生态农业发展、视频巡护技术以及自然教育等方面出发,对祁连山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展现了祁连山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固碳减排、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教育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到祁连山地区的生态战略地位,认识到进一步促进祁连山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迫在眉睫的发展现实。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冰川水源涵养地,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通道,对于保障黄河流域的水源补给和河西走廊绿洲稳定具有独一无二的生态意义,因此,保护祁连山生态稳定和绿色发展是维护国土安全无虞、保障人民幸福生活的关键举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
近年来,甘肃和青海两省各级地方政府对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地区的生态修复和发展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严格落实政策实施方案、着力构建生态管理体制、创新实施协调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区域产业升级、全面强化科技平台支撑等措施,最终实现了矿业权分类及有序退出、核心区农牧民整体搬迁、人员编制和资产划分明晰、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形成、生态修复工作阶段性开展、国家公园宣传平台总体性建立等一系列显著成果。
本书通过对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领域诸多问题的研究和总结,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思考,对前沿政策的剖析和解读,对国家公园建设的评价和建议,为祁连山地区生态、政策、人文、管理等各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归纳出祁连山国家公园下一步应该理顺机制体制、稳定管理队伍、增加经费预算、推动“社区共管”、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发展生态旅游、实施生态善治等。本部绿皮书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其研究成果有利于祁连山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丁文广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科技部咨询专家,甘肃省政府参事,受邀兼任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在中国实施项目的环境和社会发展专家。长期从事环境社会学、国家公园管理、社会发展及公益项目等方面的跨学科研究,在Renewable Energy、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Applied Energy、《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SCI和CSCI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著作)16部,先后获得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感动甘肃·2015”十大陇人骄子、甘肃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8年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20多项荣誉和奖项,有关事迹被中央、省级和国际媒体采访报道500多次;创建的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智库和发展机构之一。近年重点围绕西部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保护等开展跨学科研究,主持了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资助的50多个生态环境、职业教育、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农业发展、林业生态发展、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估、监测评估、移民安置计划、尽职调查,以及甘肃省政府部门委托的发展项目;向国家部委及甘肃省委、省政府提交了10多份与生态环境、职业教育、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有关的政策建言,先后得到中办领导及近20位省部级领导批示并被相关部门采纳执行,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决策参考。
勾晓华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祁连山研究院院长,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自然地理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地树轮气候记录机制和生态响应方面的科研工作。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70余篇,其中在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90余篇,发表一区和二区SCI论文50余篇。先后主持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子课题——“祁连山生态系统变化归因与善治对策任务”,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祁连山森林灌丛生态系统变化任务”,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支持计划”项目和系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先后三期骨干成员。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甘肃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兼任生物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
李育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萃英学者,甘肃省领军人才,2018年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担任Future Earth-PAGES专题研究组成员,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等多个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古气候及古生态学研究,先后主持了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担任重点研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第二次青藏科考研究项目课题骨干。在Nature Geoscience、Earth’s Future、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Water Resources Research、Earth-Science Reviews、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Climate Dynamics 等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被引用2300余次,出版著作7部;多次到香港中文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科罗拉多大学、犹他大学、北海道大学、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等高校和机构进行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