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978-7-5228-3138-1
丛书名 :乡村遗产旅游绿皮书
学科 :旅游经济学
出版时间 :2024年03月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农业古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和广袤的国土造就了丰富多样的乡村遗产。包括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等在内的乡村遗产,既是乡土中国发展的印迹,也是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资源基础。研究与实践表明,旅游是乡村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重要途径,并已发展出乡村研学旅游、乡村康养旅游、乡村生态旅游、乡村美食体验旅游、乡村民宿旅游等多种业态。本书从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与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乡村遗产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乡村遗产旅游的发展建议,包括开展乡村遗产要素普查和旅游潜力分析;明确乡村遗产旅游定位和发展原则与路径;加强多部门协同,制定促进乡村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支持政策;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提升对乡村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挖掘乡村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生态服务价值,借力科技手段促进乡村遗产旅游发展;加强相关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强化能力建设,加大人才培训力度。
《中国乡村遗产旅游发展报告(2023)》是我国第一部关注乡村遗产旅游的研究报告,分为总报告、专题报告和典型案例篇三个部分。总报告回顾了乡村遗产旅游发展的背景与历程,分析了中国乡村遗产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乡村遗产旅游发展的对策与措施。专题报告包括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和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三个部分。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部分重点阐释了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与产品、以旅游为核心的产业融合发展、旅游发展的社区参与,以及旅游形象建构和推广,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部分聚焦乡村传统习俗旅游、乡村传统技艺旅游、乡村饮食文化旅游以及乡村传统节事活动旅游,分析了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对策;传统村落旅游发展部分梳理了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主要模式,分析了传统村落旅游中的乡村民宿发展、主客交往交流交融、女性参与情况,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了中国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典型案例篇主要介绍了北京爨底下村、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北京门头沟京白梨栽培系统和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的旅游资源、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相应对策。
闵庆文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联合大学特聘教授。兼任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会执行主席,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研究分会主任委员,任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生态学报》、《自然资源学报》和《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等编委,曾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主席、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等。在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认定、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与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潜力与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开拓性工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3项,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特别贡献奖”、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薪火相传——文化遗产筑梦者杰出个人奖”等荣誉称号。出版相关专著与科普读物50余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50余篇。
张晓莉
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乡村旅游和创意产品指导处处长。长期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旅游、文创等领域的行政工作,推动制定相关法规及政策文件。曾组织实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及履约工作、向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申报“最佳旅游乡村”工作、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等,参与制定非遗与旅游融合系列标准。
孙业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副院长,管理系主任、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高访客座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副主任委员,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旅游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管理科学学会旅游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生态文化协会理事,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专家,以及《旅游学刊》副主编,Tourism Management和Journal of Heritage Tourism编委等。致力于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乡村旅游、遗产与文化旅游、可持续旅游、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以及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青年项目、文化和旅游部项目、农业农村部相关项目等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9部;曾获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科学研究贡献奖”、文化和旅游部优秀研究成果著作类二等奖、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奖等。
王静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党委常务党委书记、教授。兼任中国旅行社协会特聘专家、北京旅游发展委员会行业评审专家、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旅游、博物馆旅游、旅游目的地管理等。主持“首都文化旅游产品质量提升研究”“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人才支撑体系研究与实践”“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企业经营模式转变研究”“2017北京旅游节庆发展报告”“旅游博览会绩效评估报告”等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4部。
孙梦阳
博士,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消费者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硕导,国家高级营销师,北京联合大学“双师素质”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目的地营销、游客行为分析以及旅游服务贸易等。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北京市哲社办和原国家旅游局项目等30余项,以及企业委托项目10余项。在《旅游学刊》《江西财经大学学报》等期刊以及国内外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独立撰写专著2部,参与撰写专著4部、教材3部。
刘志华
博士,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讲师,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系副主任,电子商务师,北京联合大学“双师素质”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信息化管理、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旅游新媒体营销。主持并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局委办及横向课题10余项,撰写多篇科研、教研论文,出版多部教材及专著。2016年获评“北京市师德先锋”称号,多次被评为北京联合大学“师德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