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图书列表 > 民族旅游村寨治理模式:实践逻辑与制度创新
图书
民族旅游村寨治理模式:实践逻辑与制度创新
THE GOVERNANCE MODEL OF ETHNIC TOURISM VILLAGES:Practical Logic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SBN :978-7-5228-1962-4

学科 :旅游经济管理学;社会学

出版时间 :2023年11月

本书介绍民族村寨旅游开发进程中,因村寨与景区叠合,旅游者流动与集聚引发外来力量入村。外来力量与村民互动过程中,政府逻辑、市场逻辑、社会与文化逻辑在同一空间场域叠合与嵌套,形成多元共存的制度结构。如此制度逻辑下的村寨治理既不同于传统中国乡绅基础上的村庄治理模式,同样有别于各少数民族地区因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过程形成的治理样态;与集体化时代自上而下的集体组织制度大相径庭;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权力选择性上移与市场化进程逐步推进过程中形成的“城中村”以及广大中西部地区因农民外流形成的“空心化”村庄存在结构上的差异;与西方国家“多中心”权力结构有着属性与功能上的明显差异。那么,民族旅游村寨治理的结构、样态与特征是什么?本书通过将民族旅游村寨治理模式这一主题嵌入村寨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生计方式、社会结构、基层权力秩序中,拉长研究的历史时段,研究治理模式的实践逻辑,探寻民族旅游村寨公共事务治理之道。

陈志永

硕士、二级教授,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贵州省社科规划办通讯、会议评审专家,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旅游管理方向学术带头人,贵州省优秀教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在读博士,师从“长江学者”徐勇教授。曾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云南大学、贵州省旅游局等科研院所、省内外高校、旅游管理部门邀请,为省内外学员作近100场学术讲座或培训。主要从事村落旅游与基层治理、产业组织化、地方社会与历史文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等方向研究。研究主张以扎实的田野调查和长期跟踪为基础,通过过程-事件分析法对田野点的重要活动与关键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借助长期田野跟踪并与理论、政策间的反复穿梭与关照,从而凝练“问题”,最后将“问题”嵌入区域性、复杂性的整体环境中,拉长研究的历史时段,自然破除学科壁垒,展开整体性、结构性、历时性、层次性、立体式的学术研究。曾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参与世界银行贵州项目中期评估等横向课题10余项。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Tourism Management、《旅游学刊》等刊物/报纸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7篇先后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学术著作3部,其中专著2部、合著1部。研究成果多次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