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978-7-5228-3921-9
丛书名 :集体经济蓝皮书
学科 :农村经济学
出版时间 :2024年09月
-
“集体经济蓝皮书”编委会成员
-
主编简介
-
摘要
-
Ⅰ 总报告
-
Ⅱ 北大荒篇
北大荒农业社会化服务“伊川模式”调研报告 河北农业大学北京市农研中心联合课题组北大荒陕甘宁区域农服中心探索“央企+民企”合... 河北农业大学北京市农研中心联合课题组“区域农服+机手组织+小农户”——以北大荒农... 河北农业大学北京市农研中心联合课题组 -
Ⅲ 农业服务篇
“农服组织+职业农民+村集体”——基于山东省... 河北农业大学北京市农研中心联合课题组 -
Ⅳ 农业模式篇
-
Ⅴ 探索篇
-
Ⅵ 案例篇
关于“推动镇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议政... 东莞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课题组东莞市组级经济优发展、强监管的调研报告 东莞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调研组东莞市村组开展股权投资的调研报告 东莞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公室调研组城镇化进程中大都市郊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耿献辉汪博文董雯怡周恩泽闫琦以城镇化推动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的镇域实践... 东莞市清溪镇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
Abstract
-
Contents
-
皮书
-
皮书数据库
-
法律声明
工业革命爆发以来,农业逐渐由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并在随后的不同历史时期受到工业革命进程的深刻影响而引发了农业生产方式“质态”(类似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由低向高的不断跃升,如蒸汽机、生物育种、数字技术等在农业领域的应用。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要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并提出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建设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实质是生产方式的改变,即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大农业的转型。《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报告(2023~2024)》围绕现代化大农业,从“超小农户”与“超小农服”的逻辑原点出发,研究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目标、实施路径及主体,揭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功能定位和重要作用。
本报告包括总报告、北大荒篇、农业服务篇、农业模式篇、探索篇和案例篇六个部分。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受到诸如农业先进生产要素的导入、要素组合的优化以及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培育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均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总报告对于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与趋势特征进行了专题分析,主要发现: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发展迅速;中部地区规模最大,豫、鲁、苏、湘四省数量占四成;面向小农户的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农业服务专业户持续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主力军的作用;专业合作社吸纳就业能力强、服务覆盖面广;服务型企业单体服务带动能力最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小农户数量增速最快。对此,报告建议:大力发展托管服务推动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激活乡村两级集体经济统筹力量,提高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生态;以数字赋能驱动农业社会化服务提质升级。
“超小农户”与“超小农服”条件下形成的技术进步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阻碍是当前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面临的主要矛盾,需要切实扩大经营规模,打造技术应用的有效场景。北大荒篇通过解析北大荒农垦集团典型经验,有力揭示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目标:实现由“超小农”经济向现代化大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在“超小农”的条件下,很难自下而上形成规模经营,需要激发龙头企业的“高位势能”作用,自上而下构建“大企业、大产业、大基地”。由此,提出“‘大三级’套‘小三级’”的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主体与组织结构:集团层级构建“大企业”;下属产业公司(或区域分公司)层级发展全产业链经营的“大产业”;县联社(或涉农国企)、乡镇联合社、村集体经济组织构成的“小三级”经营体制培育农地规模经营的“大基地”。由此,构建起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民营经济和家庭经济“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经济体系,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求的生动实践。此外,对“伊川模式”、格田改造以及区域农服效率对比等进行了专题分析。
农业服务篇,围绕“打造现代化为农服务体系”这一核心主题,分别从构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体系,“农服组织+职业农民+村集体”、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等角度介绍了浙江省,山东省汶上县,河北省定州市、衡水市等地的组织体制改革经验。
农业模式篇,针对“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基于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9个涉农县的调查分析,提出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优化种粮队伍年龄结构;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保障种粮农民收益。同时,介绍了河北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情况与故城县“党支部+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银行+保险”的“五位一体”经营模式。
探索篇,就特大都市地区新型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镇联社、集体产业项目落地、数智乡村建设、农民共同富裕、宅基地改革等不同领域和视角,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分别介绍了上海市,北京市平谷区、朝阳区,浙江省嘉兴市、宁波市江北区,江苏省无锡市、张家港市、常州市武进区等地的实践经验。其中,通过解析北京市平谷区镇罗营镇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区典型案例,阐述和论证了镇联社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案例篇总结了江苏省南京市、湖北省广水市、广东省东莞市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典型经验。其中,东莞市在镇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股权投资、镇域经济、组级集体经济等不同层面的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借鉴价值。
陈雪原
经济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系,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总经济师,主要从事城镇化、集体经济治理与集体土地改革等领域理论与政策研究、改革试验示范工作。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理论经济学专业博士后出站。出版专著《村富论:1978—2006年北京郊区40个村庄调查》《乡镇统筹》,合著2020~2022年度《集体经济蓝皮书: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报告》。发表《关于“双刘易斯二元模型”假说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等论文多篇。主持北京市“三统筹”改革试验示范项目(2021~2025年)、北京市100个村集体经济运行状况跟踪监测点项目,受邀指导京郊乡村两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土地改革、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等相关工作,调研报告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获中国农业经济学年会年度优秀论文奖1次、农业农村部农村政策与改革系统优秀调研报告奖3次、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奖1次、“优秀皮书报告奖”2次、北京市委市政府优秀调研成果奖2次。
孙梦洁
管理学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城乡发展处副处长。2013年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专业博士后出站。主要从事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经济评价、农户经济行为等研究。合著2020~2022年度《集体经济蓝皮书: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报告》。在《经济科学》《经济评论》《经济问题探索》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五十批面上资助项目”和“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等项目。获“优秀皮书报告奖”2次、北京财政学会优秀科研成果奖1次。
王哲
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河北省薯类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专家、河北省优秀教师、河北省高等学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河北农业大学高峰人才。主要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产业经济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业农村部项目等省部级项目多项,在《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河北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获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主笔完成《河北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等发展战略报告,多次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