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图书列表 > 中国林业和草原生态安全评价报告(2022~2023)
图书
中国林业和草原生态安全评价报告(2022~2023)
REPORT ON THE EVALUATION OF FORESTRY AND GRASSL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CHINA (2022-2023)

ISBN :978-7-5228-2617-2

丛书名 :生态安全绿皮书

学科 :森林生态经济学;草原生态经济学

出版时间 :2023年12月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纵观世界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更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事关国家兴衰和民族存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是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保障林草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决定性作用,对应对气候变化具有特殊作用,对区域发展战略具有支撑作用。林草领域生态安全包含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四个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以及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这一“4+1+1”体系,是本书的研究范围。

本书总报告阐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及国家生态安全的内涵,系统阐释了保障林草生态安全的战略意义,总结归纳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实践与探索,并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方法篇阐述了生态安全相关理论,包括生态安全内涵、生态安全基础理论、生态安全评价基础框架、生态安全评价主要方法。基于状态—压力框架模型,以森林、草原、湿地、荒漠、雪域五大生态生态系统指标体系为主体指标,以类型指标、时空指标及解析指标为辅助指标构建生态安全指标体系。运用双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极差法进行指标归一化处理,以综合指数法构建生态安全指数,并将生态安全指数分为五级。此外,设计并研发了生态安全评价技术支撑平台,包括数据模块、计算模块、表达模块三部分,实现生态安全基础数据的统一搜集,对全国区县级数据运用专家咨询法、熵权法、双权法计算权重,完成生态安全指数计算,初步分析影响某一区域生态安全状况格局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外交互功能将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

区域篇以生态安全重要区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青藏高原和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范围,分别开展生态安全评价。①长江流域森林生态状况处于较安全状态,草原生态状况与湿地生态状况处于临界安全状态,荒漠生态状况处于较安全状态。长江流域全流域应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上游以预防保护为主、中游以保护恢复为主、下游以治理修复为主。②黄河流域上游处于较不安全状态,中、下游介于较不安全状态和安全状态之间。黄河流域森林与草原生态安全状况均处于临界安全状态,湿地处于较不安全状态,荒漠处于较安全状态。黄河上游重在治理,不断提升水源涵养能力;黄河中游重在保护,不断增强水土保持能力;黄河下游重在防险,不断完善水沙调控体系。③青藏高原应建立以自然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免疫机制,强化森林综合保护与科学管理,合理规划草原利用方式,强调湿地创新保护与利用,运用现代化技术开展冰川监测与集成研究,因地制宜开展荒漠防治;实施政府、企业、公众多主体参与策略;搭建数据完整的、系统动态的、科学现代的生态安全大数据平台。④本报告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运用耦合度模型定量分析2010~2018年两个系统耦合关系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9个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存在较大差异性,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范例篇从生态保护修复扎牢生态根基、建立国家公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持续深化改革赋能绿色发展、生态美百姓富诠释“两山”理论4个方面总结归纳了24个具有创新价值、地方特色、群众认可度高、示范效应强的典型案例,生动展示了林业和草原领域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智慧和贡献。

刘东生

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会长,自然资源智库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林草碳汇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原副局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农林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二级研究员,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长期从事林业经济、生态保护修复、重大生态工程管理、国有林场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草产业发展、有害生物防治、林草碳汇等方面的工作。近年来,参加或主持研究课题40多项,多次获得国家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王前进

中国林业经济学会秘书长,原国家林业局发展计划与资金管理司巡视员。长期从事林业和草原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年度生产计划的制定与监督实施工作,牵头多项林业经济理论与实践、生态补偿等领域研究,促进了林业经济的学科建设。


陆诗雷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林业双中心原主任,曾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规划财务司区域处处长,长期从事生态安全研究和管理工作,牵头开展了林草生态安全指数、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等重大课题。


戴广翠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际合作司原副司长(正司局级),管理学博士,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委书记,长期从事森林资源与环境经济政策、森林资源核算等领域研究。


王永海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发展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主任、书记。曾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从事林草维护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研究,目前负责林草转基因、新品种创制、外来物种等管理工作。


李冰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场种苗司司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从事林业草原、国家公园改革发展中的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工程等研究,目前负责国有林场、林草种苗、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等管理工作。


王月华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长期从事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林业和草原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等领域研究,主持或参与多项林业和草原重大改革方案、重要政策文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与试点实施工作。


袁继明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从事林业和草原改革发展综合性政策研究,牵头林业和草原重大问题调研,主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濒危物种保护、湿地保护、生态保护修复、生态安全评估等多项重大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张大红

博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林经济管理、技术经济、生态经济研究与教学。近十几年来专注于生态评价、林草生态安全指数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带领团队在生态安全指数理论、指标、方法和实评上做了开创性工作。


菅宁红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长期从事林草生态扶贫,脱贫攻坚一线干部思想动态,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林业和草原支持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等重大政策研究。


吴柏海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自然资源和环境管理、经济政策分析、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生态安全理论与战略等领域研究,牵头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课题,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陈雅如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展研究中心生态安全研究室副处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生态安全评价预警与政策措施、林草应对气候变化、国家公园体制机制创新等领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