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978-7-5228-3799-4
丛书名 :茶业蓝皮书
学科 :种植业经济学;茶学
出版时间 :2024年10月
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茶叶生产国、贸易国和消费国,2022年中国茶叶产量达到334.2万吨,茶园面积达到3389.0千公顷,茶叶出口量达到37.53万吨,同比增长1.59%,创下新高。中国茶叶以其在全球茶叶中的绝对占比,深刻影响和引领着全球茶产业的发展。因此,无论是中国茶叶的生产效率,还是茶叶流通体系的建设,抑或国内茶叶供求关系,以及茶叶出口的差异化特征,都对中国茶产业的现状分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基于中国在全球茶产业中的地位越发重要,本系列皮书长期坚持用学术的视野和科学的方法,在中国茶产业整体数据较为分散和细碎的大背景下致力于茶产业数据的整合,做到以数据为依据,结合方法和视角的创新,对中国茶产业的发展及其热点问题进行梳理和思考。在延续原有报告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结合2020年以来中国茶产业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本报告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相对应的分析。
首先是中国茶产业整体分析,系统梳理了2020年以来中国茶产业生产、流通、消费和贸易四个领域的发展情况,特别是结合中国茶产业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对中国茶产业的发展不均衡状况、“一带一路”的茶叶出口效应、茶文化经济、茶叶电子商务等展开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中国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其次是中国不同茶区的分析报告,延续茶业蓝皮书的传统,通过对各个茶区最新发展状况的观察和分析,勾画出中国茶产业近年来的动态变化及其特征。最后是中国茶产业特色报告,围绕2020年以来茶产业的发展趋势,展开细致的分析。中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中国茶叶谱系问世,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茶叶单产水平的提升以及茶产业政策的不断出台等因素对于推动茶区茶园面积的扩张具有积极的作用;茶产业呈现“品牌两极化、品饮便捷化、赛道多样化、渠道立体化、流量私域化、资本不喝茶”六大特征。
杨江帆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茶叶资源利用与茶文化经济。福建省政府参事、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茶学国家特色专业负责人、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中华茶通典》副主编。北京大学访问学者,曾赴美国南加州大学、乔治梅森大学学习培训。先后主持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福建省科技厅等各类重大科研项目多项,获福建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先后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和茶叶专著20多部,在国内率先系统开展茶产业经济研究,研究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在学界和业界具有较大影响。
管曦
管理学博士,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茶产业经济、茶叶消费。福建省现代茶产业体系岗位专家,中国茶叶学会茶叶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理事,《中国茶叶》《中国茶叶加工》编委会委员,在《中国农村经济》《茶叶科学》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
李闽榕
男,1955年6月生,山西安泽人,经济学博士。现为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理事长、主任,G20国家创新行动高级别专家工作组专家,福建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评估标准化工作组高级别专家,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科技评估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秘书处顾问。《光明日报》光明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共福建省委副秘书长、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及党组成员、福建省委办公厅厅务会议成员、福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福建省版权局)党组书记和副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区域经济竞争力、现代物流、省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国家竞争力、科技创新与评价研究。已出版著作《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报告(1998~2004)》《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全球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以北京市、福建省、黑龙江省为例》《金砖国家综合创新竞争力研究报告(2019)》《中国核能发展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遥感监测报告》《海西经济区与台湾》(在台湾出版)等著作40多部(含合著和主编);主编和共同主编20多种国家级皮书。并在《人民日报》《求是》《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经济日报》《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中国改革》《经济学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科学社会主义》等中央和省级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研究课题,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先后主持完成和正在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实验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研究”,国家科技部软科学课题“效益 GDP 核算体系的构建和对省域经济评价应用的研究”及多项省级重大研究课题。科研成果曾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届、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以及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福建省第七届至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20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和表彰(含合作),并有20多篇论文和主持完成的研究报告荣获其他省厅级奖励。2015年以来先后获奖的科研成果有:《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2)》于2015年荣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十二五”中期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荣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015年度中国发展研究奖三等奖,《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2013)》于2016年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3~2014)》于2016年获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皮书评价委员会优秀皮书一等奖。
林金科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农业技术合作中心副主任,《茶叶科学》编委,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福建省优秀教师。研制出高EGCG茶生产技术,解决了茶叶感官品质与儿茶素含量之间不协调的生产实践重要问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科研项目12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在Food Chemistry等上发表论文91篇,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茶叶深加工学》,主讲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负责茶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有关工作。
王岳飞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评茶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园艺)评议组成员,农业农村部茶叶专家指导组成员,浙江大学茶学学科带头人,浙江大学湄潭茶叶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茶学专业负责人。兼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自由基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茶叶学会理事长、杭州中国茶都品牌促进会理事长,为中国科协全国首席科学传播茶学专家。研究方向为茶叶生物化学、天然产物健康功能与机理、茶资源综合利用等,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和省重大科技专项,研发成功茶终端产品50多种,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茶叶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杰出中华茶人、中华茶文化优秀教师、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浙江大学永平杰出教学贡献奖等。主讲的国家级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茶文化与茶健康”点击量3000多万人次。近年来,在国内外做茶文化、茶科技、茶健康讲座500余场,直接听众上百万人次。
李大祥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留学回国人员,主要从事茶叶营养品质与健康、茶叶生物化学与综合利用、茶叶标准等教学科研工作。现任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院长、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营养品质评价岗位科学家,兼任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和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省茶业学会理事长、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茶叶生物化学”主讲教师。获中国茶叶学会青年科技奖、安徽省教学名师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与他人共同主编中国轻工业“十三五”规划教材《茶学专业英语》。参与项目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
高水练
谢向英
欧阳道坤
中国茶业商学院执行院长,中国茶企领袖俱乐部秘书长,研究方向为茶产业发展。
周红杰
云南农业大学博导、教授(二级),研究方向为普洱茶加工和文化。
苏祝成
博士,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茶产业经济与文化、茶叶加工。
李道和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茶业经济。
宗庆波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果茶办公室调研员、推广研究员,湖北省茶叶学会会长,研究方向为茶树种植栽培与茶叶加工技术集成推广应用。
陈皓阳
广东省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中心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为农作物病虫测报。
李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