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图书列表 > 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报告(2024~2025)
图书
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报告(2024~2025)
ANNUAL REPORT ON CHINA RURAL REVITALIZATION (2024-2025)

ISBN :978-7-5228-5162-4

丛书名 :乡村振兴蓝皮书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

学科 :文化社会学

出版时间 :2025年04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乡村这片广阔天地中,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是广大乡村赖以生存的精神土壤。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的深厚底蕴,创新传承和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不仅能够增强乡村的软实力和竞争力,还能吸引更多资源和人才汇聚乡村,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本书从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这一视角出发,全面系统地分析2024~2025年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主要进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发展趋势,并深入探讨其实现路径与策略。同时还从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传承方面入手,阐述如何更好地发挥乡村文化对乡村振兴的引领和驱动作用。

乡村文化建设篇详细阐述了以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将文化融入村庄规划、激活红色文化资源、以城乡文化融合驱动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实践探索与成效,展示了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多元路径与丰富实践。第一,文旅融合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不仅能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还能增强乡村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本书从农旅结合、文旅融合及产业链整合三个维度入手,深入探讨这一模式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第二,将文化元素融入村庄规划之中,不仅能提升乡村的整体风貌和居住品质,还赋予乡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本书基于传统村庄规划存在的现实问题,明确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及文化振兴在村庄规划制定中的引导作用,提出目标、人、物、问题、项目“五个清单”的新村庄规划路径,有力提升了村庄规划的实效性。第三,在激活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方面,本书强调进一步创新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宣传机制,赋能乡村振兴凝心聚魂;创新红色文化资源产业发展路径,赋能乡村振兴经济引擎;创新红色文化培育传承方式方法,赋能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第四,在以城乡文化融合驱动乡村振兴方面,本书提出通过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渠道,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乡村文化传承篇聚焦传统文化的重塑、乡风文明的涵养、多元共治的推进及生态文化的弘扬,强调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文化的创新发展,更要守护好乡村的文化根脉,坚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重,并提出有价值、可操作的对策建议,全方位激发乡村振兴发展动能。第一,针对传统文化重塑过程中存在的文化传承困境、经济支撑不足、社会认同缺失、人才短缺等一系列问题,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传承与保护、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社会认同度与参与度、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乡村基础文化设施与公共服务、加强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等对策建议。第二,在涵养乡风文明的过程中,存在党建引领存在薄弱环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农村人才流失严重、移风易俗任务艰巨、人居环境整治需进一步加强以及特色传统文化有待开发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要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平台建设、狠抓道德建设、坚持移风易俗、弘扬传统文化、改善人居环境等对策建议。第三,在推进多元共治的过程中,针对基层治理面临诸多风险、农村“三治”短板突出、治理机制不同程度缺失、乡村治理干部结构不合理、文化传承与保护压力大等问题,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以农民为主体的治理体系建设、发展集体经济打造城乡融合体、加强文化振兴对乡村多元共治的推动作用、健全“三治融合”农村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加强乡村治理改革试点和经验借鉴等对策建议。第四,在弘扬生态文化保障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形势严峻、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风险加剧、农村生态系统退化趋势仍未扭转、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任重道远等问题,提出要以系统的治理观指导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政治建设、以绿色的发展观指导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经济建设、以和谐的文化观指导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以普惠的民生观指导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社会建设等对策建议,确保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

此外,本书还选取了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三个典型案例,分别展示践行六个“以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文旅深度融合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模式,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汤放华

博士,教授,湖南城市学院原党委书记。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城乡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第二批跨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湖南省普通高校(城市规划方向)学科带头人。出版学术著作3部。在《地理学报》《城市规划》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其他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湖南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全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改革开放四十年湖南省城乡规划行业发展突出贡献奖、首届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孙倩

博士,教授,湖南城市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兼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运筹学会决策科学分会理事。新西兰梅西大学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访问学者,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益阳市首届优秀社会科学专家。主持省部级及以上课题1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1项、重点课题1项、一般课题3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被SSCI、SCI、EI、CSSCI、CSCD收录16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收录1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1部;获第十三届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益阳市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参与完成各类政府和行业委托项目10余项。


王冰

教授,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网总编辑,《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报告》主编,“中国乡村振兴生态新经济系统理论与实践”课题组组长,中国农村发展学会理事,健康中国50人论坛特约研究员,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网和美乡村科学研究院院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评价标准》评审委员会执行主任兼秘书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村镇建设智库美丽宜居县城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


周文娟

湖南城市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乡村文化相关工作,在《新湘评论》《湖南日报》先后发表《激发乡村文化振兴活力》《推动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等论文10余篇,主持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项目等省级项目3项,主持益阳市社科联重点课题1项。


汤勇

博士,教授,湖南城市学院管理学院院长。兼任湖南省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学院和新西兰梅西大学访问学者,2018年湖南省121创新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益阳市首届优秀社会科学专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被SSCI、EI、CSSCI收录16篇。获益阳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1项。主持国家级新文科改革与实践课题1项、湖南省教改课题2项,主编《工程项目管理》等教材2部,为湖南省“工程项目管理”省级“一流”课程负责人。


张文弢

湖南城市学院研究生处副处长,湖南城市学院驻安化县清塘铺镇苏溪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乡村振兴工作。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多项省级及以上课题,发表论文多篇,参编著作2部。


任国平

博士,教授,湖南城市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兼任湖南省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主持省部级项目10项,其中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一般课题8项。出版学术著作1部。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获益阳市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参与完成各类政府和行业委托项目10余项。


谢疆

高级工程师,湖南城市学院城市科学与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兼任湖南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湖南省“三区”人才,省派科技特派员。湖南省安化县人民政府原副县长(2018~2022年)兼任安化县科技专家服务团团长,获省部级工程项目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市级智库课题二等奖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市级重大课题3项。获湖南省优秀科技专家服务团团长3次、湖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