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978-7-5228-3791-8
丛书名 :少数民族非遗蓝皮书
学科 :文化社会学其他学科;民族学其他学科
出版时间 :2024年09月
我国在多年的非遗保护实践中,先后形成了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立法保护、生产性保护方式,在创新非遗传承模式、促进非遗积极有效传承、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由于非遗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不同生存状况、不同类别非遗的保护实践各不相同,在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保护范围及主体模糊、生产规模及市场拓展困难等问题。因此,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保护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我国少数民族非遗项目数量众多,代表了民族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回顾和总结我国民族地区非遗保护经验,并进一步探索保护的方式和方法,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繁荣发展,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以满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23)》由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贵州省首批社会科学“学术先锋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先锋号”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研究团队、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创新研究基地(高等院校)、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酒文化坊有限公司主编,由多彩贵州文化协同创新中心、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贵州民族大学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等多方科研团队共同参与研究并发布。
本书收录了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和传承的相关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在《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22)》的基础上,继续对我国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进行了分民族、分地区的统计分析,并结合各类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基本现状,利用文献资料法、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指出了未来少数民族非遗发展的多元化模式和可行性路径。
本书主要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总报告。主要回顾了中国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基本经验,分析目前我国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存在的保护区内建设文化特色不足、民众整体参与度较低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第二部分为区域、民族篇。主要统计果洛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丽江市、西藏自治区等区域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概况,指出在非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发展建议,针对纳西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路径进行探讨和分析。
第三部分为文化生态篇。主要对旅游扰动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居民的影响予以探究,对少数民族非遗传承创新助推乡村振兴所起的作用进行剖析,并基于思南花灯戏唱本进行文化记忆及叙事功能的探讨,为我国少数民族非遗保护提供经验和理论依据。
第四部分为非遗利用篇。主要从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角度切入,深入探讨传统手工艺类非遗广西壮族织锦、松桃苗绣、都匀毛尖茶的“生产性保护”实践,分析传承主体的重要作用。
第五部分为借鉴篇。主要探讨日本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经验,日韩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政策演化以及国外手工艺推动乡村发展的案例,为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和非遗助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第六部分为2022年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事记。叙述2022年我国政府层面和学界层面发生的与少数民族非遗密切相关的重要事件。
肖远平
彝族,贵州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文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重大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智库创新人才“先锋人物”、黔灵学者、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省区域一流学科带头人、贵州省人民政府学科评议组成员、贵州省委办公厅决策咨询专家。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创新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全国民族教育研究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兼任阳明心学与当代社会心态研究院副院长、“少数民族非遗蓝皮书”主编、《民族文学研究》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文学卷》编委。 主要从事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民族文化产业和民族教育等方向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一般项目,教育部全国民族教育研究重大招标项目、重点委托项目,国家民委项目,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等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13项;获国家民委全国民族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贵州省文艺奖一等奖、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在《民俗研究》《民族文学研究》等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彝族“支嘎阿鲁”史诗研究》《苗族史诗〈亚鲁王〉形象与母题研究》等著作10余部。
柴立
满族,贵州宏宇健康产业集团(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医药化工高级工程师,贵州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世界传统医学荣誉博士,贵州省康养产业商会会长。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贵州省“科技兴企之星”、贵阳市专业技术带头人、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贵阳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先进个人、“第三届中国经济百名诚信人物”,享受贵州省人民政府“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 主要从事中医中药、民族医药文化体系的整理与临床应用、民族芳香药物的研究开发及应用体系等领域研究。先后开发国家级新药“金喉健喷雾剂”“保妇康泡沫剂”等品种,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在《中医杂志》《中草药》等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试论中医“肾”的物质基础》《HPLC法测定三拗汤不同煎液中苦杏仁苷》等论文多篇。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计委批复立项的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500万瓶保妇康泡沫剂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科技部两个“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贵州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关键技术研究”和“西部开发科技行动计划——贵州天麻、杜仲等地道药材规范种植”,参与完成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单味中药精制颗粒的化学研究”及“中药配方颗粒汤剂与传统汤剂的化学组成及药效学研究”。曾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
王伟杰
汉族,贵州民族大学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二级会展策划师,贵阳人文科技学院科研处处长。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创新人才,贵州省社会科学“2020年度学术先锋”,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先锋号”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研究团队主持人,“少数民族非遗蓝皮书”主编,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 主要从事少数民族非遗、文艺学、民族文化产业和民族文化教育等方向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全国民族教育研究青年项目、国家民委自筹项目、贵州省教育改革重大项目等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6项;获国家民委全国民族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0余项;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冲突与引导:文化资源开发中的价值选择》等著作3部。
王月月
博士,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