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华中村治研究(2016年卷)
THE ANNUAL REVIEW OF HUAZHONG SCHOOL (2016)
ISBN :978-7-5097-9713-6
出版时间 :2016年10月
-
前言
-
第一篇 论经验研究
pp. 10-23(共14页)谈谈经验质感 吕德文如何做中国农村的经验研究 桂华pp. 30-35(共6页)经验研究的“第三条道路” 王德福pp. 40-48(共9页)pp. 49-58(共10页) -
第二篇 论机制研究
pp. 70-80(共11页)机制研究与社会学本土化的进路 王德福pp. 81-87(共7页)三种机制分析的比较研究 曾凡木pp. 92-97(共6页)机制分析的若干阶段 耿羽机制研究的意义与步骤 夏柱智pp. 105-109(共5页)作为认知媒介的中观机制 林辉煌机制分析:经验通往理论的路径 王海娟pp. 116-120(共5页)经验研究与机制研究 冯川pp. 121-128(共8页)经验研究的实践论 吕德文 -
第三篇 论熟人社会
熟人社会结构及其价值性 桂华pp. 147-152(共6页)熟人社会与中国人的自我实现 王德福人情、人情秩序与熟人社会 宋丽娜pp. 174-182(共9页)pp. 183-186(共4页) -
第四篇 论区域差异
pp. 190-194(共5页)pp. 195-203(共9页)农村人情的区域差异 宋丽娜pp. 204-209(共6页)自己人结构与农民的交往逻辑 王德福pp. 210-215(共6页)农村家庭的区域差异 桂华陶自祥农村男孩偏好的区域差异 龚为纲吴海龙pp. 221-228(共8页) -
第五篇 论农民分化
pp. 232-236(共5页)pp. 237-242(共6页)论“半工半耕”的社会学意涵 夏柱智pp. 257-263(共7页)农村社会分化与边缘农民上访 田先红pp. 269-275(共7页) -
第六篇 论小农经济
流动性家庭农场:中国小农经济的另一种方式 余练刘洋pp. 302-307(共6页)pp. 320-324(共5页)遭遇资本下乡的家庭农业 陈义媛双层经营体制下的小农经济 王海娟
本书分为六大部分,从不同侧面对“华中乡土派”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了初步展示。“论经验研究”阐述了“饱和经验法”的内涵与操作策略,强调通过饱和的经验训练形成经验质感;“论机制研究”提出以机制分析为核心的实践社会学2.0版,在对中国经验进行机制研究基础上形成本土社会学理论体系。“论熟人社会”讨论了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若干基本特性,揭示了乡村社会向“半熟人社会”转型的内涵;“论区域差异”提炼出认识中国农村社会的南北中三大区域类型,并展示了其对农民自杀等若干问题的解释力;“论农民分化”展现了农民分化和社会阶层状况的丰富面相,讨论了阶层分化与去分化机制的运作逻辑,这三部分构成认识乡村社会性质的完整图景。“论小农经济”阐述了以代际分工为基础、以半工半耕为核心的中国式小农经济的内涵,提炼出城乡二元结构下“老人农业+中坚农民”的弹性社会结构,显示出“农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稳定器与蓄水池”这一论断的重要学术价值和政策含义。
贺雪峰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