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图书列表 > 要素流动、协同发展与城乡一体化
图书
要素流动、协同发展与城乡一体化
FACTOR FLOW,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AND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RURAL

ISBN :978-7-5201-6606-5

丛书名 :北京交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系列丛书

学科 :区域经济学

出版时间 :2020年09月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确保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基本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获得很大提高,但与此同时,城乡发展失衡问题愈发严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严重障碍。追溯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的成因,要素流动扮演了十分关键的角色。所以,缓解乃至消除城乡发展失衡问题,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发挥区域协同的政策合力,促进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实现经济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基于上述认识,笔者以江苏省和京津冀地区为例,探讨区域协同发展和要素流动对城乡一体化的影响,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阐释了区域协同和要素流动对城乡一体化的影响路径,为后续研究从区域协同与要素流动的视角分析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提供了借鉴经验。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在经济、文化、地缘上十分接近,具备协同发展的基础。尽管京津冀三省市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并未产生明显的协同效应。该地区长期以来发展极不平衡,北京市和天津市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而河北省则是相对落后的乡村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京津两个特大城市产生的“涓滴效应”与“虹吸效应”相互抵消,邻近京津的部分区县发展略显落后,形成“环首都贫困带”,不仅迟滞了河北省的发展,也加深了北京的“大城市病”,对京津冀地区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本书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背景,探讨区域协同发展对城乡一体化的影响。本书在建构区域协同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例,实证检验了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水平对城乡一体化的影响作用机制,并指出了其实现路径,提出了一系列可资借鉴的政策建议。

本书运用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遵循“背景介绍—文献梳理与述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实证检验—路径识别—政策建议”的技术路线,深入分析了区域协同发展和要素流动对城乡一体化的影响。为此,本书首先介绍了区域协同发展和要素流动对城乡一体化影响的研究背景、意义和方法,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区域协同发展、要素流动与城乡一体化的相关文献,在指出已有文献的贡献和不足之后,构建了区域协同发展和要素流动对城乡一体化的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以京津冀为分析案例,对区域协同发展与城乡一体化水平做了测度,而后利用测度结果分析了区域协同发展对城乡一体化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要素流动影响城乡一体化的机制和路径。最后,根据研究结论给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建议。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近年来已取得较大进步,但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从经济发展协同来看,北京和天津发展迅猛,而河北发展较为缓慢;从产业结构联动解读来审视,从时间维度看,北京市与天津市产业结构差异度先扩大后缩小,呈倒“U”形分布,河北省产业结构差异度则不断扩大;从空间维度看,北京市产业结构差异度较大,天津市次之,河北省较小;从区域市场一体化角度来探察,京津冀三省市之间生产者价格指数存在显著的联动变动特征,但指数变化无明显规律可循,总体呈现起伏波动态势;从生态环境联防联治角度看,京津冀三省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的GDP占比不断提升,表明环境治理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北京市和天津市的指数在2007年出现急剧下滑,而后得到缓慢提升,河北省总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对比三省市的环境治理投入水平,2000年由高到低依次为北京、河北、天津,2014年依次为河北、北京、天津,表明天津市环境治理投入较低,河北省投入增长较快,而且三省市之间缺乏联动治理能力。从公共服务共享共建角度来看,2000~2014年京津冀地区交通得到显著改善,但发展差距仍十分明显。对比三省市的交通网络密度可以发现,天津市发展水平最高,北京市次之,河北省再次之,而且京、津两市较为接近,河北省差距明显。

第二,京津冀三省市在2000~2014年的15年中城乡一体化水平均有较大提升。空间分布呈梯次分布状态,北京市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河北省则远远落后于京、津两市,且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差距存在扩大趋势。从时间维度上看,得分方面,2000~2014年京津冀三省市具有大幅度提升。京津冀三省市在2000~2015年,特别是2008年以后城乡一体化水平快速提升,但三省市之间存在显著差距,几乎代表着城乡一体化水平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三,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对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影响整体较为显著。其中,经济协同发展水平与公共设施均等化水平对城乡一体化水平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市场分割程度对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影响为负,产业结构联动水平、环境联合治理水平对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结果与统计分析结果差异不是很大。

另外,在参考前人有关测度要素流动和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方法的基础上,本书对江苏省的要素流动与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了测度。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定量分析了劳动力、资本、技术和公共资源四种生产要素流动对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影响,并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指出了上述四种要素流动影响城乡一体化的机制和路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要素流动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正向关系,江苏省三大区域在要素流动规模和能力上呈梯次分布,其中苏南地区最大,苏北地区最小;第二,江苏省13个地级市城乡一体化水平呈现时序演进上的递增性和地域跨度上的差异性,且与经济发展水平联系紧密;第三,不同要素对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推动作用存在差异,对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推动作用也不是同时同向叠加的。

常野

常野 吉林蛟河人,经济学博士,北京交通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一体化。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课题十余项。


李孟刚

经济学博士,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经济安全研究院(NAES)院长、国家经济安全预警工程北京实验室主任、北京产业安全与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会长、光华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安全、经济安全。主持各类项目共计7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5项、横向及其他项目50余项。截至2022年6月,在《光明日报》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教材及专著50部,组织编写20余部产业安全蓝皮书。共获得7次省部级奖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次,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4次。代表性成果:调研报告《构筑现代化城市安全体系》2021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肯定性批示;调研报告《关于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有关情况的建议》于2019年2月8日获得全国政协副主席、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杨传堂批示意见,2019年2月27日获得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批示,获得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肖捷批示。2013年3月撰写的内参报告《“小土豆”如何办成“大产业”?》获教育部颁发的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并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农业部采纳。撰写的专著《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研究》于2017年8月获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此外,《中国产业安全指数研究》《产业安全预警研究》《产业安全评价》等多部专著拓展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推动了中国产业安全与发展。


金田林

男,陕西西安人,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与城市经济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在《光明日报》《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软科学》《当代经济科学》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参与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地重点项目等四十多项,服务地方政府、大中型企业决策咨询项目五十余个。


于重阳

于重阳 山西吕梁人,经济学硕士,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生。参与“西部地区易地移民搬迁工程的精准扶贫机制、综合效益评价与政策创新研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背景下陕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发表SCI论文两篇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数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统筹发展、精准扶贫、“一带一路”经济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