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农业:组织、生产与分配
农业:组织、生产与分配
报告字数:69630字
报告页数:77页
摘要:本文从解放前传统的农业组织形式、互助组、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五种组织形式,来分析各种不同的生产组织和分配形式对生产结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的多种农业生产尝试力图通过生产组织规模的人为扩大和所有制级别的盲目提高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分配平等,但最终导致了三年饥荒。由此可见,农业生产受制于多种因素,关于组织、生产与分配间的关系不可简单定论。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陈家场的传统农业概况
- 第二节 互助合作时期(1951—1955)
- 第三节 合作化运动之一: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阶段(1954—1955)
- 第四节 合作化运动之二:农业生产高级社(1956.3—1958.10)
- 第五节 人民公社之一:走向灾祸(1958.10—1961.5)
- 第六节 人民公社之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1962—1982)
- 1.“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
- 2.缓慢发展中的农业生产(1962-1982)
- 3.集体生产中的大量窝工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 4.陈家场村民的家庭副业
- 第七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1983— )
- 1.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分田单干”
- 2.分田到户后陈家场的农业生产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