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

作者:沙坪坝区情调查组

沙坪坝区情调查组##沙坪坝区情调查组

所属图书: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

图书作者:沙坪坝区情调查组

出版时间:1994年06月

报告字数:9121字 报告页数:16页
摘要:沙坪坝区的市场就其基本状况而言,抗日战争之前,全区以自然经济为主,除集镇有一定数量的集市贸易市场之外,没有形成区域性的其他定型市场。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由于国民政府迁至重庆,沙坪坝的工业、商业有了发展,人口也相应激增,区域内才陆续形成了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金融市场等,但这些市场具有突出的“战时经济”特点。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和大批迁渝工矿企业迁回原地,这些市场或者功能明显削弱,或者基本消失(金融市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全国执行的是计划经济,加之沙坪坝区只是作为重庆市的一个城区,除消费市场、集市贸易市场外,其他类型的市场实际上还没有形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在区域内相继出现了人口相对密集,交通发达方便,机关、科研、企事业单位集中,群众生活水平较高的5个片区,即三角碑、大坪、石桥铺、上桥、双碑。这5个片区已具有一定的市场设施,商品经济自身的规律要求建立相应的市场及其体系。在这种宏观环境中,加之上述5个片区的基础,全区陆续出现了生产资料、劳务、人才、科技、信息等市场的雏形,又因原已形成的消费品市场、集贸市场进一步完善,可以说,沙坪坝区的市场体系正在孕育和形成过程中。 邓小平南巡谈话后,中共沙坪坝区委、区政府更加感到“大城市、大流通、大市场”的重要性,决心建设大型、综合、专业市场,对消费品市场则是调整布局,新建、改建和扩建高档次的商场和适合区域性具有行业特色的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同时相应扩建生产资料市场,筹建金融证券等市场,使之形成高、中、低档配套、点线连结、功能齐全、吸引力强和辐射面广的市场体系,把商场和市场的规模和功能在现有水平上提高一步,上一个新台阶,推动全区经济有一个较大幅度甚至跳跃式的增长。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市场概况
  •         一、集市贸易市场
  •         二、消费品市场
  •         三、金融市场
  •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市场情况
  •         一、消费品市场
  •         二、生产资料市场
  •         三、集市贸易市场
  •         四、劳务、人才市场
  •         五、科技、信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