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北京市农村老年劳动力生活状况问卷分析报告
北京市农村老年劳动力生活状况问卷分析报告
报告字数:14920字
报告页数:23页
摘要: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中国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靠的就是农业,可以说农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我国接近半数人口生活在农村,超过六成人口拥有农业户籍,农业生产的发展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全社会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然而,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人口政策的放宽,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进入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使留在农村坚持农业生产的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同时加之中国整体人口的快速老龄化,农村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速度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数量减少和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使老年劳动力成为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的主力。而农业生产对体能要求较高,老年人继续从事体力劳动很可能导致其身体受到损伤,增加引发各种健康问题的可能性,从而会显著降低老年人晚年的福利状况(姜向群、刘妮娜,2013)。而国际上也往往将上年纪的人退出农业劳动供给视为其福利状况改善的一个显示性指标。因此,了解农村老年劳动力,尤其是农业老年劳动力的工作、生活、收入以及福利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其周边农村的意义更为重要,它们不仅为首都提供各种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源,而且作为与北京城区互动性较高的地区,其劳动力会更倾向于流向城市地区。2010年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市农村劳动力数量为246.1万人,其中45岁以上农村老年劳动力数量为90.5万人,所占比例达到36.8%。据此,本课题组依托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村改革与发展观察点,对北京市农村地区老年劳动力进行了问卷调查。这里说的老年劳动力为年龄在45岁以上且仍在工作(或从事农业劳动)的北京市农村户籍人口(不包括仍在就学或已完全退出劳动市场的人口)。本次调查对这部分老年劳动力采用PPS抽样(分阶段抽样)方法,从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中各随机抽取2个区,再从所抽取的6个区中各随机抽取5个村,从所抽取的30个村中随机抽取770名农村老年劳动力作为调查对象。本报告基于调查问卷对北京农村老年劳动力从社会人口属性,到工作与经济状况,再到生活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文章目录
- 一 社会人口属性
- (一)性别与年龄
- (二)受教育程度
- (三)婚姻状况
- (四)子女数量
- (五)居住方式
- (六)健康状况
- 二 工作与经济状况
- (一)从事行业
- (二)土地情况
- (三)打工经历
- (四)收入情况
- (五)养老保障
- 三 生活情况
- (一)生活满意度
- (二)生活幸福度
- 四 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