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1930年代的“农业恐慌”与乡村危机
1930年代的“农业恐慌”与乡村危机
报告字数:90628字
报告页数:113页
摘要:本文从现代化的角度试图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危机”提供一种新的解读路径。首先,作者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危机是现代化压力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断累积的必然结果。其次,作者选取了民国时期知名度较高的综合性报纸——《东方杂志》,通过对其言论的分析,理解乡村危机的社会关怀。然后,作者考察了这一危机的历史成因和时代特征。此外,在综合考察前人论述的基础上,作者对“乡村危机”的根本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城乡发展的背离化进程作为实质原因的可能性。最后,作者阐述了对此一时期乡村危机的时代特征及其深层根源,并对各种应对政策和措施进行总结和凝练。
文章目录
- 一 现代化的压力与乡村危机
- 现代化的挤压与乡村经济危机
- 现代化的挤压与乡村政治危机
- 现代化压力与乡村教育危机
- 二 从《东方杂志》看乡村危机的社会关怀
- 聚焦于乡村问题
- 农民状况调查号
- 乡村主题的呈现
- 乡村危机的社会共识
- 三 “农业恐慌”:立足于历史成因与时代特征的考察
- 农业恐慌与乡村危机
- 农业恐慌的成因
- 四 城乡背离化进程中的乡村危机
- 乡村危机诸因辨析
- 城乡发展的背离化进程
- 乡村危机的时代特征
- 乡村危机的深层致因
- 五 乡村社会冲突的演变及其对策
- 延续与变异:乡村社会冲突的历史演变
- 深层致因: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断裂
- 时代特征:“双重危机”的形成
- 历史困境:不同的解救路径
- 深刻的历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