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另外一个他者:灵长类社会研究在人类学中的价值
另外一个他者:灵长类社会研究在人类学中的价值
报告字数:7490字
报告页数:11页
摘要:公元2002年我在东京都立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科做客任副教授时,当时的主任大塚和夫教授在一次讨论会上,拿着一本京都大学菅原和孝刚出版的《感情猿=人》向我们推荐说,这本书是近年日本人类学关于人性讨论非常有影响的著作。我随即买了此书,从中看到人类学的“感情”研究如何与灵长类的研究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类的本质。在该书中作者提到,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人类学家,主要是对于他者的行为空间的记述,而人类之外的另外一个他者就是灵长类。而这个特殊的他者和我们人类一样有其自身的社会和文化,也像我们人类一样有着丰富的感情世界,所以作者用了“=”,把猿与人等同起来看待。我们知道,现代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除田野调查之外,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比较研究。对于灵长类“社会”的研究,不仅仅是在其内部进行比较,还要和我们人类进行直接的比较,如我们人类是“群居的社会”,灵长类的社会也同样。他们都通过“抑制”“支配”“服从”“依赖”等行为,维持着社会的构成和延续。在他们的世界中,喜怒哀乐、嫉妒、情绪、表情等身心世界以何种方式表达出来?像人类文化中的狩猎采集民这样迁移性的社会,其社会构成与灵长类社会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这也是学界一涉及史前考古遗址研究,便常常用狩猎采集社会的个案来进行比较、解释的原因。作为一位从事人类学教学与研究的工作者,我也对曾经是典型狩猎社会的中国鄂伦春族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和研究。对于狩猎社会有着切身的体验,反过来再阅读有关灵长类行为研究的成果,颇有亲近之感。记得在给学生授课时,每次讲到狩猎社会,我就会说从人类的起源算起,人类的历史有大约400万年,我们有399万年生活在狩猎采集时代。所以狩猎采集社会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人类的本质、社会的形成、社会分工、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如果把这一思考再放到另外一个他者——猿猴的社会中进行比较的话,我们的视野又会变得更加开阔,对于上述问题的思考也会更加有深度,从而也能更好地理解人性的本质。
文章目录
- 一 灵长类的社会文化与行为
- 二 灵长类研究与人类学
- 三 从灵长类研究看人类的文化
- 四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