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宝鸡模式”:由残疾人服务管理到残疾预防治理
“宝鸡模式”:由残疾人服务管理到残疾预防治理
报告字数:10644字
报告页数:16页
摘要:宝鸡市作为国家推进残疾人预防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在回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实践中,探索残疾治理体系创新,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预防”,从而实现关口前移。宝鸡在实践中提出“残疾预防六大体系建设”设想,并以研发残疾报告登记随报信息管理系统作为切入点,推动试点前行。在治理理念、服务领域、服务供给以及机制建构上都实现了新突破。同时,也面临预防体系建设与现实政策冲突等一系列挑战。结合“宝鸡模式”实践的经验和困扰,本报告从建立国家残疾预防体系层面,提出了可行的实践策略、途径和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文章目录
- 一 宝鸡残疾预防与残疾治理的背景
- (一)残疾人事业建设成就显著,残疾人福祉不断提升
- (二)残疾预防的社会需求:残疾人不断增加与致残原因复杂性
- 二 “残疾预防”的理念与实践内涵
- (一)创新性:关注“残疾”,强化“预防”
- (二)能动性:体现主动,积极干预
- (三)参与性:残联主导,跨部门协同
- (四)专业性:依托技术,统合信息
- 三 “残疾预防”的主要做法
- (一)健全残疾预防领导、组织体系
- (二)以点带面,积极突破
- (三)打造以精细化、信息化为特征的残疾预防数据库
- (四)重视残疾预防能力建设
- (五)以信息随报系统管理为抓手推动残疾预防
- (六)强化宣传,营造残疾预防的社会支持性环境
- 四 “残疾预防”的主要特点
- (一)合作共治:残疾预防体制一体化
- (二)分类管理:残疾预防方式类型化
- (三)信息管理:残疾预防运作机制化
- (四)能力提升:残疾预防介入专业化
- 五 “残疾预防”面对的脆弱性和挑战
- (一)预防体系建设与现实政策的冲突
- (二)部门认同与社会共识的矛盾
- (三)信息随报系统与跨部门、行业信息整合的冲突
- (四)残疾预防介入空间的扩大与残联传统角色的冲突
- 六 完善残疾预防行动的对策与建议
- (一)体现残疾治理理念,将残疾预防提升到残疾治理体系的高度
- (二)实现有效的残疾治理,形成整合、多元主体的组织架构
- (三)建立国家层面的残疾预防监测网络数据库,确立疑似残疾标准
- (四)有效识别相关人群,完善分层、分类残疾预防模式
- (五)健全相关法规,倡导公民参与,营造残疾预防的社会支持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