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几点思考
报告字数:20145字
报告页数:23页
摘要:21世纪的中国社会无论在内部还是境外都面临全新的发展环境和态势。作为全球经济和贸易体系中的一员,中国必须加快产业调整,争取在一段时期内尽快把中国这个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廉价资源作为竞争力、生产一般科技水准产品的“世界加工厂”转变成为一个有创新实力、独立品牌、最新科技、高附加值的世界科技工业大国。为此,必须在质和量这两个维度上加快发展全国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中国的教育体系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必须根据新世纪提出的新要求不断调整与改进,培养基础扎实、全面发展,既有创新意识又有创新能力的一代中国人。作为中国教育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与人才培养必须全面纳入这一教育体系的整体发展规划之中。
文章目录
- 一 是保护“人”还是保护“传统文化”
- 1.首先要关注“人”的发展
- 2.传统文化中包含有生命力和缺乏生命力的两部分
- 3.现代学校制度与传统文化之间应当可以找到沟通、互容的方法
- 二 语言的双重性:传统文化载体和学习交流工具
- 1.语言的双重性
- 2.语言工具性程度的衡量指标
- 3.语言应用的市场选择机制
- 4.语言运行的经济效益问题
- 三 语言选择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潜力
- 四 语言依赖的层级结构
- 1.各类群体语言的使用功能
- 2.汉语文在中国是应用性最强、最利于提高学习者发展潜力的语言
- 3.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是否吃亏
- 五 充分尊重宪法赋予各族公民的学习语言选择权
- 六 学校模式与招生规模的确定
- 1.根据就业市场对劳动者的语言要求来决定学校设置和招生规模
- 2.鼓励民语教学的地方性措施必须具有“可持续性”
- 3.汉语学校、民语系学校、新双语学校都存在教学质量问题
-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