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五方之民:王朝中国的族类共同体
五方之民:王朝中国的族类共同体

作者:周竞红

所属图书:蒙古民族问题述论

图书作者:周竞红

出版时间:2011年10月

报告字数:13638字 报告页数:17页
摘要:似乎与人类活动范围由小到大的顺序相关,族类共同体经历的也是一个小群体向大群体扩展的过程。换言之,每个族类共同体的形成事实上都是由小到大渐次扩展的历史过程,是一个“群”的整合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史籍上曾经出现过的一些群体已消失。费孝通先生曾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一疆域内部多民族联系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形成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这个以汉族为核心区域的疆域事实上是一个变动的指向,是一个以中央集权王朝统辖为参照的范畴。因此,在不同历史时期,王朝中国构成状况有着较大的区别,族类的构成和分布也具有其独特之处。不断地扩展统治范畴并在制度上具有承继性的中央政权的出现是打造王朝中国的根本政治架构。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五方之民”的历史图景
  •         一 假说、考古、传说与古代中国的族类共同体
  •         二 秦汉以降各王朝的治乱分合与族类分布
  • 第二节 影响王朝中国“五方之民”关系走向的重要历史因素
  •         一 “华”与“夷”类别化的泛指特征
  •         二 “华夷之辨”与“华夷”互化等观念的竞争
  •         三 “大一统”与“天下”观及其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