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构建首都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应从善待农民工做起
构建首都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应从善待农民工做起
报告字数:12771字
报告页数:15页
摘要:文章首先指出农民工作用不可低估,其农民工生存艰难值得高度关注。其次,文章分析了农民工生存困境的制度成因及其后果。第三,文章厘析了走出人口规模控制的认识误区。最后,文章提出了对策建议。
文章目录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农民工作用不可低估
- 1.农民工已经成为北京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仅凭身份就将农民工视为北京城市人口规模的控制对象未免失之偏颇
- 2.农民工在一些重要领域为北京市经济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 3.农民工进城就业既提高了自身收入,又增加了户籍人口的房租收入,形成与市民互惠互利的局面
- 4.农民工的到来改善了北京人口的年龄结构,提高了城市化水平
- 三 农民工生存艰难值得高度关注
- 1.农民工是首都社会中一个规模庞大的弱势群体
- 2.农民工总体居住水平低下
- 四 农民工生存困境的制度成因及其后果
- 1.城市人口规模控制思路下的,以户籍属地管理为特征,城乡、地区分治的“二元社会管理”体制,使得农民工身处边缘状态
- 2.现有思路下的区别对待政策,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地位差异,使农民工社会地位低下,处于北京社会分层体系的末端
- 五 走出人口规模控制的认识误区
- 1.城市人口容量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发展变量,现阶段人口向大城市集聚有其客观必然性
- 2.人口规模调控应从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调整入手,经济、社会政策并用
- 3.正确研判未来流动人口规模变动趋势,以结构调整带动规模调控
- 4.进京农民失业率大大低于户籍人口,视大量农民工为“盲流”与现实情况不符
- 5.现代城市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发展链,缺少农民工的参与,北京城市将陷入瘫痪境地
- 六 对策建议
- 1.建立居住地人口互动治理模式,实现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的统一管理
- 2.建立流动人口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3.将流动人口的居住需求纳入城市住宅建设规划,通过“城中村”治理和旧村改造,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 4.建立农民工专业化职业培训制度,提升技术水平,稳定从业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