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四川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探讨
四川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探讨

作者:卢庆芳 刘宗敏

所属图书: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2007

图书作者:贾松青 林凌 刘世庆

出版时间:2007年12月

报告字数:5718字 报告页数:8页
摘要:四川民族地区土地辽阔,其总的特点就是自然资源丰富,资源总量大。森林、草原、水力、矿产、动植物及食用菌、旅游等优势资源,在四川省和全国均占有突出的地位。四川民族地区森林面积广,蓄积量大,是全国的三大林区之一;天然草场面积2.18亿亩,是全国的五大牧区之一;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04亿千瓦,占全省的69.33%,占全国的15.38%;已探明储量的有黑色、有色、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55种,铁矿占四川省的92%、铜90%、铅80%、锌90%、汞98%;九寨沟、黄龙寺、海螺沟等旅游景点全国闻名。同时,四川民族地区亦属于生态脆弱地区,生态基础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得到恢复。由于多年实施资源开发导向型战略,使资源过度损耗、生态环境研究破坏,自然灾害频发,严重的生态赤字亟待偿还。四川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结构不合理、总量小、层次低、缺乏活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较弱、农民增收困难等突出问题。因此,在四川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要依靠传统的经济理论,还要考虑生态、社会等因素,其生态功能定位要高于经济增长,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文章目录
  • 一 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         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         2.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         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 二 积极探索使用绿色GDP
  • 三 以增加农牧民的收入为根本出发点
  •         1.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
  •         2.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3.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         4.积极发展小城镇
  • 四 培育和发展适合本地资源特点的支柱产业
所属图书目录
MORE+ 推荐图书
MORE+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