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全球化与中国农村的发展
全球化与中国农村的发展
报告字数:15337字
报告页数:18页
摘要:对于全球化产生的影响,可谓见仁见智,但在全球化导致国家间变得越来越不平等这一问题上却少有争论。一个国家能否从全球化中获益,关键在于它所采取的政策。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各国的应对政策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中国在改革与发展中不断调整的政策措施、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形成了所谓的“中国模式”。在“中国模式”背后,中国大部分的农民、广大中西部的农村地区和作为弱质产业的农业就是处于全球化进程的受损一方。针对“三农”问题,科学发展观被提出、国家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得以调整,国民收入再分配向广大农民倾斜,向中西部的农村倾斜,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然而,想要落实新发展模式必须注重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转换政府职能,保持社会稳定;通过广大民众参与全球化进程,实现社会公正;改革社会保护体制,调整收入再分配格局;通过财税体制的改革,确保新发展模式在财政上的可支撑性;通过新的发展模式来提高经济效率;通过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支付新发展模式所需的一部分运作成本等问题。
文章目录
- 一 全球化的相关讨论
- 二 “华盛顿共识”——“亚洲共识”——“北京共识”——中国模式
- 三 “中国模式”与中国农村与农业的发展
- 四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的调整与农村的发展
- 五 落实新发展模式要注重的几个问题
- (一)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转换政府职能,同时保持社会稳定
- (二)通过广大民众参与全球化进程,实现社会公正
- (三)改革社会保护的体制,调整收入再分配的格局,创造、保护和促进农村弱势群体的能力
- (四)通过财税体制的改革,确保新发展模式在财政上的可支撑性
- (五)通过新的发展模式来提高经济效率
- (六)通过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支付新发展模式所需的一部分运作成本
- 六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