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2008~2009年中国农村经济犯罪与农村社会稳定
2008~2009年中国农村经济犯罪与农村社会稳定
报告字数:15262字
报告页数:24页
摘要:农村违法犯罪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其中发生在农业生产过程、农村生产经营活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农民生活中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经济犯罪,不仅严重地侵害了广大农民的权益,严重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的健康发展,而且滋生其他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文章目录
- 一 当前农村经济犯罪的状况和主要特点
- (一)农村经济犯罪严重,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持续增长
- (二)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犯罪的特点有所不同
- (三)农村经济犯罪类型比较集中
- (四)假币、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合同诈骗、涉农职务犯罪等被害率高、损害严重
- (五)涉众型经济犯罪已成为威胁农村稳定的主要因素
- (六)农村赌博、地下“六合彩”、非法传销等违法犯罪严重
- (七)涉奥、涉震等利用经济热点的违法犯罪活动增多
- (八)农村黑恶势力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
- (九)农民的轻信、贪图便宜与防范不够是被害的主要原因
- 二 2009年农村经济犯罪形势预测
- (一)农村经济犯罪将呈持续增长的态势
- (二)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将持续增加
- (三)制贩和使用假币犯罪将持续严重
- (四)合同诈骗、涉农职务犯罪可能增多
- (五)涉众型犯罪可能持续严重
- (六)涉税犯罪因国家政策调整可能增多
- 三 农村经济犯罪的防控对策建议
- (一)严厉打击严重的经济犯罪,充分发挥刑罚的力量
- (二)积极促进农民工就业,主动减少经济犯罪的诱因和机会
- (三)加强农村经济犯罪监测,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 (四)地方政府应加强自身防范,并引导农民理性生产和投资
- (五)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农村社会控制机制
- (六)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完善财务收支监督机制
- (七)加强资金和项目的管理、监督和审计,减少新的犯罪机会
- (八)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强化犯罪预防和被害预防
- (九)加强基层经侦工作,建立防控经济犯罪的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