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中国技术创新与地方治理改革
中国技术创新与地方治理改革

作者:杨雪冬

所属图书:地方治理的逻辑

图书作者:杨雪冬

出版时间:2018年01月

报告字数:25305字 报告页数:26页
摘要:利用技术提高治理水平,推动人类发展正在成为全球潮流。联合国发展署把“利用新技术用于人类发展”作为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的主题。在中国的地方治理改革中也出现了一大批富有效果的技术创新。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的使用在一定程度改进了制度的微观运行,并对整体制度结构的变革和绩效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地方治理改革中的技术创新包含两个内容:直接利用物质技术达到治理改革目的的创新和利用物质技术调整制度程序的某些环节,间接提高治理绩效的创新。必须强调的是,这里讨论的技术创新是以治理为背景的,而不是一般经济学意义上的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里所说的技术创新也许称其为“技术性创新”更合适。笔者在这里选取了三个地方治理改革中采用的技术创新案例,希望通过对它们的分析来进一步理解技术创新与治理改革的一般关系、其在中国地方层面上的表现以及中国地方治理改革面临的基本问题。三个案例分别是:村民选举中设立的秘密划票间;地方政府为减少受贿案件设立的“廉政账户”;地方政府的“政府上网”工程。其中,设立秘密划票间已经被写入1998年正式颁布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成为全国性法律规定。“政府上网”工程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各级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建设自己的网站,把它作为办理一些公务的平台。比较而言,“廉政账户”并不是一个全国性的现象,只是在一些地方被采纳了,其合法性和效果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三个案例分别体现了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对地方治理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秘密划票间是在国外专家的建议下设立的,属于学习型创新;“廉政账户”是利用银行系统的功能建立的,属于应用型创新;“政府上网”工程是伴随着网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推广兴起的,属于适应型创新。本章首先从理论层面上梳理技术与治理的关系、技术创新的理想类型和技术创新对治理效果的影响;然后具体研究三个案例,分析这些技术创新被采纳的原因、过程及已经产生的影响;最后总结中国地方治理创新的基本特点和潜在问题。
文章目录
  • 一 治理中的技术
  • 二 技术创新的类型和决定因素
  • 三 技术创新的实施:中国地方治理改革的三个案例
  •         1.电子政务:适应型技术创新
  •         2.廉政账户:应用型技术创新
  •         3.秘密划票间:学习型的技术创新
  • 三 结论:地方治理改革与技术创新的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