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2006~2015年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
2006~2015年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
报告字数:14073字
报告页数:19页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拥有大量别具特色、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受到重视与保护,但依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目前,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和开发过程中存在着数量种类偏少、生存环境恶劣、缺乏有效保护机制、传承人稀缺和断层等问题。因此,加大申报普查力度、采用科学有效的保护原则、完善非遗传承人选聘机制、加强传播与推广,并坚持适度开发的原则是未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与传承的可行之策。
文章目录
- 一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基本情况
-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基本情况
-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基本情况
-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活动开展丰富多彩
- 二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保护、传承、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少数民族非遗名录数量总体偏少,种类比较单一
- (二)生存环境遭遇危机
- (三)民众缺乏保护意识,非遗缺乏保护机制
- (四)非遗传承人的稀缺和断层
- (五)开发过程不合理
- 三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未来保护与传承的对策建议
- (一)加大申报和普查力度,建立动态资料数据库
- (二)采用科学有效的保护原则,建立多元长效的保护机制
- (三)完善非遗传承人选聘机制,加快传承人队伍建设
- (四)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有效的传播与推广
- (五)在开发利用上坚持适度和有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