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2006~2014年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
2006~2014年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
报告字数:14459字
报告页数:20页
摘要: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2006年我国颁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共审批了13项国家级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28位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民族医药的有效保护和传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我国民族医药也存在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稀少、代表性传承人数量不足、队伍结构不协调、产业化开发不合理、知识产权保护不乐观等问题。因此,加快传统医药单一类项目的申报及审批步伐,建立梯队合理、结构完善、层次分明的传承人队伍,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加快民族医药的创新步伐,并重视民族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未来民族医药得以有效传承的可行之策。
文章目录
- 一 保护和传承民族医药的重要意义
- 二 民族医药类非遗名录基本情况
- (一)五级名录体系日趋完善
- (二)国家级非遗不断增加
- (三)各少数民族非遗分配均匀
- (四)非遗分布地区相对集中
- 三 民族医药类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基本情况
- (一)传承人总量较少且比重较低
- (二)地域分布较为集中
- (三)各民族传承人分布不均
- (四)传承人集中于男性
- (五)传承人年龄偏高
- 四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 (一)成就和经验
- (二)问题与不足
- 五 建立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传承体系的可行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