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道义—理性”背后的社会逻辑——以20世纪初贾汪矿区冲突为中心
“道义—理性”背后的社会逻辑——以20世纪初贾汪矿区冲突为中心

作者:张福运

张福运##张宪文

所属图书:民国研究(2014年秋季号 总第2...

图书作者:张宪文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报告字数:11402字 报告页数:13页
摘要:“斯科特-波普金论题”虽有先验论色彩,但提供了通过农民行为逻辑观察乡村社会运行机制的独特视角。自治传统下绅权与村庄经济、道德规范的共生性,中国传统“无讼”理想与乡村道义的重叠及保守型财政较低的要求,保障了道义伦理的基础地位。民初对绅权既尊重又制约的制度安排,强化了道义责任的基础性,促进矿区合作双赢局面的实现。南京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改变了整个博弈场,导致个体理性的张扬和集体行动的非理性,迫使国家修正其植入性政策。这表明,行动的性质并非先验确定;行为偏好既受制度、权力和文化交织的社会网络即变动的社会场域的影响和制约,也重塑着制度的走向。
文章目录
  • 一 导言
  • 二 绅权时代道义基础上的经济理性
  • 三 公权力下道义和理性的角力
  • 四 道义和理性背后的社会运行机制
所属图书目录
MORE+ 推荐图书
MORE+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