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粮食作物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
粮食作物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
报告字数:16912字
报告页数:23页
摘要: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深刻而复杂,普遍而有区别,总体以不利影响为主。减缓和适应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重要方面。气候变化影响的程度及其危害的大小是由适应和减缓共同作用决定的。由于气候变化的滞后效应,减缓不足以消除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因而使得适应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同时,适应并非消极地应对气候变化,而是通过积极主动、有计划的适应行动,以有效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充分利用气候变化带来的有利因素,趋利避害,也为减缓气候变化提供有力的支撑。目前,针对观测到的和预估的未来气候变化正在采取一些适应措施,但
还十分有限,且缺乏定量的对策依据,仍不足以全面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恢复,迫切需要创新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途径与技术措施。在此,基于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影响,分析小麦、玉米和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适应气候变化的总体策略,并提出不同区域的具体对策措施,以为中国粮食作物的稳定增产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目录
- 一 调整作物播种期,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 1.适应气候变暖,北方春播适度提前
- 2.适应气候变暖,科学选用不同熟性作物品种
- 3.针对秋季变暖,科学推迟冬小麦作物播期
- 4.针对气候变暖,科学提前夏玉米作物播期
- 5.针对伏旱影响,合理调整水稻播期与品种
- 二 选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科学应对气候暖干化与病虫害影响
- 1.培育与采用耐高温抗旱作物品种,尽快适应暖干化气候
- 2.选用高产优质抗病虫新品种,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措施
- 三 采用小麦节水栽培模式,科学应对麦区冬春连旱
- 四 调整作物复种指数,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
- 1.东北平原区
- 2.黄淮海平原区
- 3.长江中下游区
- 4.华南地区
- 5.西南地区
- 6.西北干旱区
- 五 调整作物种植面积与品种布局,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优势
- (一)小麦
- (二)玉米
- (三)水稻
- 六 针对气候变化的区域分异,科学调整主要农区生产管理方式
- (一)东北地区
- (二)华北地区
- (三)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
- (四)西南地区
- (五)西北地区
- 七 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征,强调适应与减缓对策措施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