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发展模式:长垣案例
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发展模式:长垣案例
报告字数:21562字
报告页数:29页
摘要:本章是关于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论述,其以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的工业化为例进行详细说明。长垣县是迫于生存压力,通过人员流动实现资本积累和企业家培育成长,作为华北平原这样的纯农业区域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典型,长垣案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印证前面我们关于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所作的理论分析。
文章目录
- 一 工业化反而是在相对闭塞和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地区率先开始的
- 1.地处偏远,相对闭塞
- 2.资源贫乏,农业生产条件较差
- 3.工业化在偏远、闭塞、资源贫乏和较差的农业生产条件基础上起步
- 4.生存压力和较低的制度成本是工业化发展的推动力量
- 二 工业化的起点是劳动力的外流
- 1.人口外流孕育出了一代企业家
- 2.人口外流打开了产品市场
- 3.人口外流促成了长垣县域外产业的发展
- 三 工业化的扩散得益于企业内部分工的社会化
- 四 企业散布于农村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有其客观必然性
- 1.农村工业的空间布局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 2.长垣县农村工业空间分布的实际形态与理论分析存在矛盾
- 3.农村工业分散布局的合理性
- 4.集中布局作为一种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 五 农业产业化要靠企业家来推动
- 1.农业问题的根本是调整种植结构、拓展市场空间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 2.宏力公司的方法
- 3.民营企业家参与到产业结构调整中来可能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出路
- 六 思考和政策建议
- 1.一个地区的工业化道路究竟是先天被客观决定的还是后天主观选择的?
- 2.研究长垣县工业化发展模式的意义何在?
- 3.地方政府应当和能够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