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中国人的脸面观
中国人的脸面观

作者:胡先晋

所属图书: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第二辑

图书作者:翟学伟

出版时间:2006年06月

报告字数:16293字 报告页数:18页
摘要: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每个人类社会都存在着对声誉的追求,然而赋予这种追求的价值和实现这种追求的手段却大不相同。在分析强调重点和基本态度不同于自己文化的文化时,很重要的是要记住:即使是对于人类生活最普遍的层面,不同社会都会形成不同的观念。观念上的差异通常反映在语汇之中。但要理解这些观念对于文化传承者的完整意义,就必须对这些观念形成的情境进行仔细的研究。在中国,“面子”观念的研究特别有趣,因为它透露了人们获得声誉和稳固、提升地位的两组标准,以及在同一个文化架构内不同的态度如何能够相互妥协。这两组标准可以通过两个词来区分,这两个词字面上都是指身体的“脸”部。其中一个是“面子”,代表一种中国社会重视的声誉,这是在人生经历中通过成功或夸耀,步步高升而获得的名声,也是经过个人努力和聪明才智积累起来的声誉。要获得这种认可,个人时刻都依赖他所处的外在环境。另一个词是“脸”,美国人也知道但不能真正了解。它是群体对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声望的人的尊敬:这个人无论遇上什么困难都会履行自己的义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表现出正直。它代表着社会对个人道德品质50384422完整性的信赖,失去它个人就不可能在社会中正常生活。“脸”不仅是一种维护道德标准的社会约束力,也是一种内化的自我约束力。由于以往没有人注意到这两组声誉标准的差异,因此本文将详细分析这两个观念以及它们在社会情境中的应用50384423。“脸”和“面”这两个字,在古典文献中发现“面”远为古老。早在公元前4世纪,“面”就具有了指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象征性意义。“脸”是更现代的名词,《康熙字典》引用的最早典故出自元代(1277~1367)。这个字好像起源于中国北部某地,并在身体的意义上逐渐取代了“面”,并且也获得了一些象征性意义。同时,“面”加上无意义的虚字“子”,发展出不同的含义。如今这两个字在中国的北部和中部都通用50384424,但在长江中部各省“脸”的使用没有在北方使用的范围广泛。然而,这里我们知道了“脸”和“面”所指的差异,但一般人并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差异。50384425
文章目录
  •         1.“丢脸”
  •         2.“给某某人丢脸”
  •         3.“不要脸”
  •         4.“没有脸”
  •         5.“脸皮厚或薄”
  • 面子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