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家庭婚姻的变化——对14省市农村家庭调查资料的几点分析
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村家庭婚姻的变化——对14省市农村家庭调查资料的几点分析

作者:马有才

马有才##中国农村家庭调查组

所属图书:当代中国农村家庭

图书作者:中国农村家庭调查组

出版时间:1993年05月

报告字数:14005字 报告页数:21页
摘要:家庭是一个能动的要素,它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发生变化。生产方式的变革,经济的发展,是促使家庭变化的根本社会动力。我国从1978年底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取得了很大成效,使得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突出的表现是:第一,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到1983年底,全国农村95%的社队都实行了包产到户。土地的使用权,由集体转到了农民的手中,农民有了经营的自主权和主动权,对产品也有了更多的自由支配权,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农村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第二,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过去农民主要从事单一的农业生产,现在是农、工、商各业并举。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得很快。在农村出现了许多从事非农业生产的非农户,以及大量亦农亦工、亦工亦农的兼业户。农业劳动力和农业人口,成批的向非农业方面转移。这种情况,实质上是农村在向工业化和城市(镇)化即现代化迈进。当然,由于中国农村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故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速度,即农村向工业化与城市(镇)化迈进的程度,在不同的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些地方的农村,无论从工、副业的产值上还是所占用的劳动力上,都已大大超过了农业,农业已经变成了家庭副业。可是一些经济文化落后地区的农村,尤其是那些边远山区的农村,基本上还是单一的农业生产,工、副业,特别是工业还很少。尽管如此,农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向工业化城市(镇)化的迈进,确是中国农村前所未有的巨大变迁,使得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都已经或正在发生着剧烈变化。处在农村社会巨变中的农村婚姻家庭,自然不能例外,不可避免地要随之发生种种变化。
关键词:
文章目录
  • (一)家庭核心功能的变化
  • (二)生活方式的变化
  • (三)家庭结构的变化
  • (四)家庭人际关系的变化
  • (五)婚姻方面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