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报告字数:17716字
报告页数:26页
摘要:旧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区域性移民,但其性质,多为生计所逼,带有“生存型”移民的特点。新中国建立后的相当长时期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基本上处于呆滞状态。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开始的。从1978年后开始的农村经济改革,使一部分农业劳动者从土地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并开始向农村的工业、商业、服务业及城市转移。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开始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我们这个农业大国中对各方面具有重大影响的经济现象。因此,如何根据我国的国情,解决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理论界和实践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1978年以来,经济学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工作者对农村劳动力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及理论上的探讨,并提出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文章目录
- 一、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界定以及是否存在剩余劳动力
- (一)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界定。
- (二)农村是否存在剩余劳动力。
-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原因、存在形式
-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的一般原因。
-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形式
- 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和特征
- (一)动因。
- (二)特征。
- 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接式和方式
- 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
- 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及转移规律
- 七、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