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国外经验与中国观照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国外经验与中国观照
报告字数:11741字
报告页数:11页
摘要:我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但效果不尽如人意,重要原因之一是农产品质量管控体系建设侧重以国外经验为依据,缺乏与我国国情的结合。本文首先提炼出质量管控体系高效发挥作用的基本要素,并通过国内外要素对比分析指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的中国化障碍。其次在剖析我国农产品生产、流通和管控构架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的四个特点:管控成本高,管控载体缺位,管控重点不突出,管控缺乏动力。最后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特点和流通现状,本文提出了具有本土实践特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的中国化路径:“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依据流通模式,抓住关键管控主体”以及“建立垂直管控体制”。
文章目录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管控体系高效发挥作用的构成要素
- (一)高组织化的管控对象
- (二)一体化水平较高的管控载体
- (三)权责明确的管控主体
- 三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实施的中国化障碍
- (一)中国缺乏高组织化的管控对象
- (二)中国缺乏一体化水平较高的管控载体
- (三)中国缺乏权责明确的管控主体
- 四 当前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的特点
- (一)分散生产、小规模经营导致管控成本高昂
- (二)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较低所致的管控载体缺位
- (三)流通模式的多样化导致管控重点不突出、管控低效
- (四)现行管控框架导致管控主体动力不足
- 五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的中国化过程
-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不能一蹴而就
-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不能照抄照搬国外
-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须立足中国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实践
- 六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的中国化路径
- (一)“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突破管控成本高、管控措施无法落实的障碍
- (二)“依据流通模式,抓住关键管控主体”破解管控载体缺位和管控低效的难题
- (三)“建立垂直管控体制”解决管控动力不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