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我国“多予少取”政策对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和减贫影响研究
我国“多予少取”政策对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和减贫影响研究

作者:吴国宝 关冰 谭清香

吴国宝 关冰 谭清香##李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所属图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No.9

图书作者:李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出版时间:2016年05月

报告字数:15672字 报告页数:20页
摘要:根据新世纪前几年全国农民收入增速缓慢、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农村内需扩大受阻等形势,中央政府在试点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2003年底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确定了后来被概括为“多予、少取、开放、搞活”的方针,相继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费、提供农业生产补贴(包括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建立全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公共政策。这些新出台的政策加上此前已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补贴、农村扶贫、临时救济和救灾补助等政策,初步构成我国直接到户的支农、惠农政策体系。这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根据它们对农民收入形成的影响方式可大致划分为“多予”政策和“少取”政策两大类。“多予”政策包括①以支持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支农政策,包括种粮补贴政策、良种补贴政策、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②对特殊群体的收入补助政策,包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退耕还林还草补贴政策,农村扶贫、临时救济政策和救灾补助政策。“少取”政策包括取消农业税和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费两项政策。自这些“多予少取”政策出台以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资源来支持和保障其政策设计目标的实现。不过,迄今为止,对于这些政策实施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政策收益在不同利益的农民群体间的分配效应如何以及对减缓农村贫困做出多大贡献等问题,政府鲜有比较全面、严格的建立在可信数据支持基础上的分析和评价。有关“多予少取”政策对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长、收入分配和贫困减缓的研究更加缺乏。这种状况的存在,非常不利于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全面、清楚地了解这些政策实施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利用国家贫困监测住户调查资料,笔者对“多予少取”政策实施对贫困地区2002~2009年农民收入增长和减缓贫困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以便帮助政府相关部门完善有关政策的设计和实施安排。
文章目录
  • (一)问题的界定
  •         1.研究视角
  •         2.研究时期
  •         3.主要政策
  •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
  •         1.研究方法
  •         2.数据来源
  • (三)“多予少取”政策收益的分配
  •         1.2009年扶贫重点县农户人均从“多予”政策中增加收入174元,通过“少取”政策减少支出70元
  •         2.97.5%的人口从“多予少取”政策中受益,受益农户人均受益253元,但高收入农户人均受益金额显著高于低收入农户
  •         3.农户从“多予少取”政策中受益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总体上耕地多的地区农户受益较多
  •         4.“多予少取”政策受益的分配总体上更有利于高收入农户,低收入农户受益相对较少
  •         5.参加新农合农民医疗费报销额的分配,有利于具有更高支付能力的高收入农户
  •         6.低保政策受益分配出现严重外溢现象
  • (四)“多予少取”政策实施对2002~2009年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         1.“多予少取”政策实施贡献了2002~2009年扶贫重点县农民收入增长的14.2%,对底层10%低收入农户增长的贡献率更高达31.5%
  •         2.减免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政策的效益被其他一些政策调整冲减
  •         3.“多予少取”政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 (五)“多予少取”政策对扶贫重点县贫困减缓的影响
  •         1.“多予少取”政策贡献了2002~2009年扶贫重点县农村贫困发生率减少的近30%
  •         2.“多予少取”政策显著改善了仍处于贫困中的农户的收入状况,减小了扶贫重点县的贫困深度
  •         3.“多予少取”政策对各地区扶贫重点县2002~2009年农村贫困减缓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差异
  • (六)改善“多予少取”政策对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和贫困减缓作用的建议
  •         1.高度关注“多予少取”政策作用的持续性,加大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力度和广度
  •         2.关注政策效应的地区差异,强化和增加政策性投入对人均耕地较少地区的支持
  •         3.关注政策瞄准的偏差,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政策瞄准的针对性
  •         4.关注各政策间作用的协调性,改善支农、惠农政策对“三农”工作的综合效果
所属图书目录
MORE+ 推荐图书
MORE+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