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生活型社会”的模式选择
“生活型社会”的模式选择
报告字数:20411字
报告页数:36页
摘要:以上各章从中国当代实践发展需要出发,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进行了新的阐释,指出作为社会理论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结构应包含“生产为什么”“社会生产何以可能”和“好生活的社会形式”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对社会理论安身立命的“社会”范畴进行创新性阐释,揭示社会的生活本体论基础;同时又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体系出发,超越西方社会学的“日常生活”范畴,建立起完整的生活概念,并构建“生活论”研究范式的基本架构。在此基础上,我们从中国“转型现代化”的性质和中国国情实际出发,阐释中国的发展在走出“生产至上主义”的“生产型社会”之后,有在实践发展层面,超越西方“消费型社会”模式,探索一条新的社会发展模式的路子问题。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解读“围城现象”
- 第二节 西方“消费型社会”模式演化中的悖论效应
- 第三节 破解“围城”现象:中国不能走入“消费型社会”之城
- 第四节 找寻通往社会幸福的“方舟”:“生活型社会”
- 第五节 “生活型社会”的构建:理论与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