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满族说唱文学《长坂坡》的选择性接受
满族说唱文学《长坂坡》的选择性接受

作者:王立 施燕妮 刘键

王立 施燕妮 刘键##赵保佑 孟德善 卫绍生

所属图书:三国文化与特色城市建设研究

图书作者:赵保佑 孟德善 卫绍生

出版时间:2017年01月

报告字数:13605字 报告页数:18页
摘要:三国故事“赵子龙单骑救主”是一个生命力很强的情节单元,在传统文学作品中,曾以多种形式被改写。清代后期辽宁韩小窗所作子弟书《糜氏托孤》(一名《长坂坡》)以其特殊创作环境、他者的审视与创作视角、雅俗共赏的表现形式,将这一汉族传统故事做了富有族群与区域特色的文化阐释。
文章目录
  • 一 改写的主体性:“长坂坡”故事的他者解读
  •         (一)改写者重视女性存在价值和生命价值的性别倾向
  •         (二)子弟书表演艺术的抒情性需要
  •         (三)强化战争中女性的牺牲精神,契合游牧民族的征战精神
  • 二 主体化与功能化:男权世界中女性存在的价值
  •         (一)表现在作者对女性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注
  •         (二)对女性忠义行为的歌颂
  •         (三)《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都点明阿斗乃甘夫人所生
  • 三 满汉文化融合:故事主体转换的时代精神折射
  •         (一)忠君观念在先秦时期价值体系中是最为核心的观念之一
  •         (二)子弟书特别注意挖掘名著蕴涵的“情商”
  •         (三)子弟书体现出满族相对进步的女性观
  • 四 选择性接受:文化互补的主体性显现
  •         (一)子弟书在《三国演义》基础上进行的创作,使雅俗之间相互交融
  •         (二)渲染景物和心理描写增强了人物心理情感的表现
  •         (三)子弟书一韵到底的艺术特点影响了清末至民国大鼓等艺术
所属图书目录
MORE+ 推荐图书
MORE+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