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朱鹮保护区与社区发展共进现象的探讨
朱鹮保护区与社区发展共进现象的探讨

作者:张跃明 张哲邻 丁海华 王超

张跃明 张哲邻 丁海华 王超##李小云 左停 靳乐山

所属图书:共管:从冲突走向合作

图书作者:李小云 左停 靳乐山

出版时间:2006年05月

报告字数:22070字 报告页数:34页
摘要:本文内容包括:朱鹮保护区背景、朱鹮保护区社区共管历史与现状、朱鹮及其生存环境受到的威胁因素、绿色水稻项目内容与意义、项目合作单位与运作机制、项目实施过程及特点。
文章目录
  • 1 保护区背景
  •         1.1 保护区成立背景
  •         1.2 保护区社会经济状况和自然资源概况
  • 2 朱鹮保护区社区共管历史与现状
  • 3 朱鹮及其生存环境受到的威胁因素
  • 4 绿色水稻项目内容与意义
  • 5 项目合作单位与运作机制
  •         5.1 项目合作单位
  •         5.2 各方的责任和项目合作机制
  •         5.3 保护区管理局和洋县人民政府的责任
  • 6 项目实施过程及特点
  •         6.1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         6.2 加强技术合作,确保产品质量
  •         6.3 科学选择水稻种子
  •         6.4 严把种植环节
  •         6.5 保障种植户利益
  •         6.6 做好配套工程,夯实项目基础
  • 7 项目成果
  •         7.1 种植出优质绿色水稻,全面完成了项目设计的内容
  •         7.2 加强了保护区和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臝得了当地政府的支持;逐步改善保护区与当地社区之间的关系,缩短了两者之间的距离
  •         7.3 极大地影响了地方政府决策层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理念
  •         7.4 产品市场效益升高,前景非常乐观
  •         7.5 通过提高收购价格,加上预计的减产补贴,使项目区每亩增收200元以上,保护区村民参与项目的热情高涨,未列入项目区内的农户也积极要求加入
  •         7.6 工作思路发生重大转移,由过去以追求朱鹮种群数量为重点变成保护栖息地生态环境、提高种群质量为重点
  •         7.7 奠定了保护区绿色水稻产业化基础,形成保护区+农户+公司+政府组织的朱鹮保护模式雏形
  • 8 项目的评估
  •         8.1 创新和拓展了保护理念,是二十年来社区共管概念的升华
  •         8.2 创新性地将“非传统保护力量及商业机制”引入保护领域
  •         8.3 进行了“商业机制引入保护事业”的积极尝试
  •         8.4 充分体现了参与式的实施方法
  •         8.5 项目实施产生了积极的国内国际影响
  • 9 项目目前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9.1 项目的持续发展与管理体系不完备,项目的理念项目区群众中基础还很薄弱,促进和发展绿色农业的任务长远而艰巨
  •         9.2 合作伙伴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市场机制不能健全
  •         9.3 项目区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对项目要求理解程度差,做法不够统一,造成种植水平有差异
  •         9.4 项目资金需求大,持续发展困难较大
  • 附件1 陕西朱鹮自然保护区社区共进发展项目A级绿色优质食用稻米生产技术规程
  •         1 项目区产地已具备的条件
  •         2 栽培技术要点
  •         3 种植技术管理
  •         4 收贮和加工
  • 附件2 陕西朱鹮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小额信货管理办法
  •         组织管理
  •         计划管理
  •         资金管理
  •         配套服务
  •         附则
所属图书目录
MORE+ 推荐图书
MORE+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