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中国的经济转型与医疗制度改革
中国的经济转型与医疗制度改革

作者:路爱国

路爱国##路爱国

所属图书:社会发展与转型

图书作者:路爱国

出版时间:2016年11月

报告字数:14772字 报告页数:19页
摘要:一般认为,在医疗领域,一国人口的健康状况有赖于两个因素,一是医疗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二是公民享有医疗服务的途径与方式。发达国家人口健康状况通常较好,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政府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对医疗服务进行补贴,而公民的较高收入又使他们有能力支付政府补贴之外或未经补贴的医疗服务。但是,健康水平并非仅仅由经济发达程度决定。能否使经济增长转化为更高的健康水平,还要看一国的资源在多大程度上合理地用于人口的医疗保健,也就是取决于该国对医疗服务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和合理使用。除历史、自然因素之外,这是造成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国家在人口健康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具体而言,决定个人健康状况的因素包括:个人与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医疗价格和质量、使用医疗服务的时间成本、家庭和个人对健康的价值判断、政府对医疗服务的有效干预和调节等。无论是经济转型还是经济发展本身,都会引起某些或所有这些因素的变动,从而导致健康状况的变化。中国在推行改革的20年间,创造了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的良好记录,国民生产总值的倍增使政府和个人的财力得以增强,为改善国民健康状况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人均收入的增加不会自动转化为更好的健康,甚至不一定会转化为更强的医疗支付能力,因为支付能力还与医疗价格的变动以及实行何种医疗制度有关。例如,改革过程中政府职能减少和权力分散,在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还相当不完善的情况下,靠市场导向的医疗服务事业的发展,有可能导致相当一部分人口虽然收入有所增加,却越来越无力支付日益昂贵的医疗费用。而听任医疗费用支付能力差距不断扩大,卫生资源就不能得到公平、合理的配置,国民的平均健康状况也就难以得到相应的改善。本文着重讨论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医疗制度的变化,评价其成败得失,探讨转型、发展和医疗制度改革之间的关系,以期参与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建立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制度问题的讨论,并期待与已有的各种研究一道,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文章目录
  • 一 经济转型对医疗制度的挑战
  • 二 医疗制度改革的实践与评价
  • 三 转型、发展与医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