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乡村研究数据库!

乡村研究数据库 > “批判诠释论”下的“争吵”——一个国际项目实施中的冲突与转向
“批判诠释论”下的“争吵”——一个国际项目实施中的冲突与转向

作者:张良广

张良广##张和清 许怡 徐岩

所属图书:行动·反思·成长

图书作者:张和清 许怡 徐岩

出版时间:2015年07月

报告字数:17699字 报告页数:19页
摘要:社会工作是承载“强烈价值”介入的专业实践,而“强烈价值”介入又常常伴随着冲突出现,这背后反映的正是“批判诠释论”所强调的“理解”与“沟通”的缺失或不足。文章依照“批判诠释论”分析得出“争吵”是彼此缺乏沟通与理解等的产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争吵”背后的意义,得出“争吵”是实践“沟通互动论”中相对激烈的讨论形式,实际上是项目向纵深发展的表现这一结论。笔者进一步反思,“争吵”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项目“充权”存在异化,专业关系中带有压迫的痕迹。依照“批判诠释论”的社会工作范式,笔者提出项目转向的几点建议,指出强化项目过程中平等合作的角色定位,立足于自我觉醒与最大限度的相互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最大限度的沟通对话,从而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区营造。
文章目录
  • 一 项目会议上的“争吵”
  •         (一)第一次激烈“争吵”
  •         (二)第二次激烈“争吵”
  •         (三)小结
  • 二 分析“争吵”的理论框架
  •         (一)“批判理论”与“诠释学”
  •         (二)“批判诠释学”及其脉络下的社会工作范式
  • 三 基于“批判诠释论”对“争吵”的分析
  •         (一)为什么要“争吵”
  •         (二)围绕什么“争吵”
  •         (三)不同层级间的“争吵”类型有何区别
  •         (四)“争吵”的意义与价值
  • 四 参照“批判诠释论”下的项目转向
  •         (一)项目转向中的身份定位——尽可能的平等
  •         (二)项目转向的路径基础——自我觉醒与最大可能的理解
  •         (三)项目转向的路径依托——最大限度的沟通对话
  • 五 结论
所属图书目录
MORE+ 推荐图书
MORE+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