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对“十三五”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思考
对“十三五”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思考
报告字数:14297字
报告页数:19页
摘要:《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全面融合期”——与科技的融合、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等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从传统的平面式传播逐渐走向立体式消费。就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而言,其也面临着增效、提质、升级。在“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迅速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国家支持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作为文化产业发展载体的文化产业园区也迎来了建设热潮。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园区发展呈现“虚热”状态,存在着数量大而质量不高,有园区无产业,有企业无集聚等不良的现象。不少文化产业园已沦为普通的商业区或是房地产,完全丧失了文化园区的本质。因此,研究文化产业园区的生命周期,把握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从而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延长园区的成熟生命期,提升园区的生命质量是文化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2014年4月,文化部修订印发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提高了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准入门槛,同时建立了常态管理机制,完善了园区退出机制,为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制度安排,同时也为广大文化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树立了榜样。新时期文化产业园区要健康发展,就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深入研究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生命周期,从延长园区发展及成熟生命期的角度出发,动态地研究和审视文化产业园区面临的各类风险,牢牢把握住文化产业持续创新的三大要素——动力系统、制度建设、要素管理,使文化产业园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创新活力引擎。
文章目录
- 第一节 文化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 一 产业政策有针对性
- 二 商业模式的建立
- 三 利益共生系统
- 第二节 文化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 一 强化文化内涵
- 二 坚持融合发展
- 三 创新产业要素
- 四 注重互动发展
- 五 完善考评机制
- 总结
- 结论
- 附件:园区产业化转型的国际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