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研究数据库 >
中国乡村治理如何可能:可治能力、治理技术与总体性治理制度建构
中国乡村治理如何可能:可治能力、治理技术与总体性治理制度建构
报告字数:20224字
报告页数:22页
摘要:在中国,作为基层的乡村治理重要性体现于基层治理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基层治理是整个国家治理的基石,一个国家的治理,根本立足点在基层。但是,问题在于有效的乡村治理如何可能?本文旨在提出“可治能力”概念,着眼于总体性的制度建构和治理技术,以此来探讨中国乡村治理如何可能的问题。中国乡村治理的成效同“可治能力”有密切的关系。“可治能力”概念体现了治理能力的“静态”与“动态”双面的特性。它涉及多个方面,其中主要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建构性的,另一个是工具性的。前者是制度,旨在为实现目标提供基础性的框架,后者是治理技术。中国乡村要实现良好治理,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治理体制自身的冲突。面对社会的冲突,面对碎片化治理,乡村治理的制度建设、创新需要整体、总体性的思考,同时重视治理技术。
文章目录
- 一 作为基层的乡村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意义
- (一)基层治理概念的辨正:本文“基层治理”的所指
- (二)乡村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意义
- 二 乡村治理的目标定位与可治能力
- (一)超越两个“前三十年”的治理逻辑:治理的理由与目标
- (二)可治能力
- (三)可治能力的“五力”
- 三 建构性与工具性:总体性的制度建构和治理技术
- (一)总体性的制度建构与基层治理现代化
- (二)治理技术与乡村治理的现代化
- 四 结语